乡村蝶变满目新
——东昌府区坚定不移走好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金秋时节,东昌府区堂邑镇刘庄村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香,令人心旷神怡。62岁的村民王桂花看着家门口新修的柏油路说:“去年这条路还坑坑洼洼,现在平整得很。路通了,来玩的游客多了,我家腌的酱菜也成了抢手货,一罐卖20元,比单纯种地划算多了!”
乡村振兴,核心是让农民得实惠。如何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近年来,东昌府区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片区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因村因地制宜,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积极探索适合平原地区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
攥指成拳:
片区化整合撬动“大振兴”
金秋时节,“中国葫芦艺术之乡”东昌府区的葫芦种植基地里,草里金、八宝、天津嘴等各类葫芦陆续进入采收期。依托全链条服务的优化升级,当地早已形成农文商旅深度融合的葫芦产业集聚区,让“小葫芦”长成了“大产业”。
9月23日,记者来到堂邑镇路庄村,整齐的葫芦展示架令人眼前一亮。“这种异形葫芦能卖到300元一个,我家去年仅靠直播带货就卖了5万多元!”路庄村村民李建国正给外地客商介绍其新培育的“天鹅颈”葫芦。
“我种了10亩葫芦,大概能产10万多个,现在已经预订出去1万多个,成熟后直接发货,销路不用愁。”在路庄村的葫芦种植园里,种植户路宗军向记者介绍,不断丰富的销售场景,为葫芦种植户拓宽了销路。
葫芦产业的红火,源于东昌府区打破“一村一镇单打独斗”的创新实践。该区以片区为单元,将堂邑、侯营、道口铺、闫寺4个镇街“串珠成链”,整合生态、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扩点成面”,打造出全市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片区内各板块特色鲜明、联动互补:
——堂邑镇“邑路繁花”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借力古运河、湿地生态资源与近郊区位优势,深挖葫芦文化,年综合效益达16亿元,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
——道口铺街道市级衔接推进区以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为依托,推动非遗赋能乡村发展,绘就生态美、产业兴、治理优的新图景;
——侯营镇市级衔接推进区创新探索“龙头企业+卫星工厂”共富模式,发展棉服加工特色产业,年产值超11亿元,占全国秋冬轻质棉服产量70%以上。侯营镇市级乡村振兴片区还依托中华葫芦园,打造了葡萄采摘园、油葵花海、“徐楼印象”等特色旅游项目,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随着“邑路繁花”“津津乐道·乐享非遗”“守望乡土温暖侯营”等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东昌府区实现了从“一镇富裕”到“连片振兴”的跨越。资金保障上,该区打破分散投入瓶颈,累计争取、整合资金1.56亿元,吸引社会资本1.2亿元投入示范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布局堂邑EOD项目,既改善生态环境,又为产业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注入资金活水。
多措并举:
小特产托起“大产业”
曾经,东昌府区乡村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有限。
东昌府区紧抓农村产业发展,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与农村、农民离得近的小微业态,把小特产培育成强村富民的“大产业”。数据显示,东昌府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2023年同比增长7.4%。
如何鼓起农民“钱袋子”?答案藏在一个个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实践中。
9月22日,在道口铺街道非遗工坊,73岁的张玉兰老人正专注地制作烫画葫芦。以前烫画葫芦手艺濒临失传,现在老人收徒20多人,烫画葫芦还成了礼物,被多次赠送给国际友人。这背后,是东昌府区与海尔卡奥斯合作打造的全国首家葫芦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通过葫芦文化艺术节、葫芦大集等活动,让“买天下葫芦、卖天下葫芦”的集散效应日益凸显。
9月23日,侯营镇云海服装加工厂内缝纫机嗡鸣。90后任凤云从缝纫女工蜕变为创业者,带领工厂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如今年产量超80万件、营业额突破 1800万元,还带动了2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东昌府区通过搭建棉服产品电商平台,举办首届棉服模特大赛,创新推出“棉服贷”普惠金融产品,探索“园区+卫星工厂”发展模式,打造“侯营小棉袄”区域品牌,让小镇棉服走向全国。
目前,东昌府区葫芦、棉服产业年综合效益达40亿元,带动3万多人就业,人均增收超万元。道口铺非遗铜铸雕刻、堂邑梨树认领、侯营民宿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产业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与技能培训的普及密不可分。东昌府区立足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结合空中课堂、农技人员下乡等活动,积极开展种养殖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致富技能本领。该区累计开发乡村公益岗2264个,有效安置有就业意愿但无法外出的农户“家门口”就业。
此外,增收的底气还来自模式创新。东昌府区通过“共富工坊”“村企联建”等模式,推动多村抱团发展。如今,东昌府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超过20万元的有130个、占比94%,50万元以上的74个、占比53%。
善治善为:
文明新风浸润乡土
目前,乡村治理体系中普遍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尤其是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影响了乡村和谐稳定发展。面对这一现状,东昌府区鼓励基层大胆实践、努力创新,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走进堂邑镇刘庄村,“信义长廊”上的信义故事漫画引人驻足,每户院门前的“诚信二维码”扫码可见积分与信用等级。
2021年以来,东昌府区以“信用+美丽乡村”为切入点,推广“积分制”“红黄榜”,创新“信用、信义、信易”三信一体治理路径,用积分量化村民行为,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今年,在侯营镇新城社区文化广场举办的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教育月活动热闹非凡:广场舞《文明的家》展现家庭新风,诗朗诵《新时代新风尚》传递文明理念,“移风易俗对对碰”趣味游戏让村民在互动中厚植文明底色。
东昌府区深化移风易俗,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规范整治等方式,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同时,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一批改革经验在基层涌现,现代文明理念在乡村深深扎根。
矛盾化解更有章法。东昌府区成立全市首家仲裁调解工作站,创新查、评、调、访“四步跟踪式”纠纷调解工作法,推动家庭邻里纠纷有人管、联合管、全程管,达到“案结、事了、人和”效果,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筑牢社会稳定基础。
从产业连片振兴到农民持续增收,从环境蝶变到乡风文明,东昌府区正以平原特色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的“东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