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碳”新路

——聊城新能源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预计到2027年底,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5.745万千瓦,园区绿电使用占比将达到60%以上。年可替代常规能源1.14万吨标准煤,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0.77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76吨,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9月30日,记者从冠县了解到,近年来,冠县经济开发区抢抓“双碳”战略机遇,谋划推动一批清洁能源生产及储能项目,提高园区清洁能源供应的自给率和稳定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通过绿电产业园试点建设,冠县经济开发区在原有四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增加新能源及配套产业板块,拓展延伸了新能源产业链条,显著改善了园区的产业结构。

记者从聊城市新能源产业链工作专班获悉,近年来,聊城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持续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提速项目建设、优化服务保障,新能源产业链呈现“企业强、项目实、增长快”的良好态势,为区域能源结构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截至目前,聊城市已集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龙头企业竞争力持续凸显。冠县光大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获评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鲁西新能源装备集团跻身国家及行业标准编制单位行列,并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产业核心技术话语权不断提升。在能源供应端,全市布局新能源发电项目58个,涵盖风电、光伏两大核心领域,形成了“多能互补、梯次推进”的开发格局。

产业发展“量质齐升”态势显著。2024年,聊城6家新能源规上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7亿元,同比增长15%,展现强劲经营韧性。“十四五”以来,聊城市启动了一系列光伏、风电开发项目,新能源装机规模突飞猛进,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持续增强,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

项目攻坚与招商引资是产业链发展的“双引擎”。去年以来,聊城精准聚焦风电、光伏配套领域,先后赴西安、青岛、北京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1次,成功引进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37.8亿元。

在服务保障与政策争取方面,聊城多管齐下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多次召开风电项目军地对接会,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为各标段出具支持性意见,打通项目落地堵点;积极申报“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谋划光伏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级试点名单。同时,聚焦企业需求开展精准帮扶,累计组织6次产业会商、3次专家诊链、2次“一链一院+一链一行”服务活动,推动德海友利新能源与武汉中科先进院共建有机硅新材料产创中心,并通过多次对接潍坊银行聊城分行,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场景,为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输血赋能”。

今年,聊城将以“战略引领、体系筑基、要素护航”为核心路径,谋划好产业发展及服务方向,发挥产业优势,强化各项工作举措。进一步明确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开展常态化巡链诊链活动,打造风电、光伏产业高地,着力提升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一体推进风电落地、光伏规范、氢能布局,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陆上风电项目开发进程,做好要素保障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活动,聚焦引进风电齿轮箱、储能电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2025-10-09 ——聊城新能源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6882.html 1 以“绿”为底“碳”新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