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域治水 幸福环绕
——临清市以水兴市绘就“美丽经济”新图景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通过推广循环水处理及余热回收技术,推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3%……9月30日,记者从临清市了解到,该市以临清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建设国家级绿色园区,降低工业用水消耗强度,为运河沿线提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样本,着力构建“运河智造”新生态,而这也是临清市以水兴市的生动注脚。
会通河临清段系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临清市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发展“美丽经济”为主线,统筹实施河湖治理、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实现从单一治水向“智慧管理、文化活水、产业兴水”的综合转变,走出一条以绿水青山为基底、以运河文化为内核、以绿色产业为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智慧赋能构建河湖治理新体系
临清市运用智慧管理守护运河生态本底,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理念,实现河湖安澜、自然共生。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河湖监管体系。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积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行业的深度融合,依托聊城市河长制湖长制信息系统中数字河湖平台,整合卫星遥感与无人机巡查技术,实现“水利一张图”动态监测,违法事件处置及时率达100%,河湖长效保护与监管能力持续提升。
联防联动,强化跨域协同治理机制。依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临清市建立发展改革局、文化旅游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四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封堵违规排水口,建成城区防汛排涝体系,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59.9公里。
优化水源补给,提升生态效益。临清市通过黄河水、长江水及卫运河水等多水源调度,国控断面水质稳定,生态水量满足率达100%。在岸线种植乔灌木数百种,植被覆盖率达91.25%,人工生态护坡占比87.79%,物种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形成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的良性互动,岸线生态与景观功能达到精准平衡,实现了水量、水质、水生态“三水统筹”。
文化引领打造惠民宜居新环境
临清市将文化活水注入群众生活,积极塑造宜居宜游人文环境,进一步提升民生福祉与文化认同。
文化浸润,激活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临清市坚持“文化铸水”发展思路,突出会通河作为“古今交融的水利文化遗产典范”定位,从历史、文化与生态三个维度彰显其辐射带动作用,系统整合元代闸坝技艺、中洲古城景观和钞关遗址等资源,打造“运河历史露天博物馆”,串联1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活化临清贡砖烧制技艺、临清肘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新路径。
便民服务,打造群众宜居环境。临清市累计投资8000万元,因地制宜融合运河文化、党建宣传、历史人文、体育健身等多元主题,建设仿古景观亭,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建成运河文化广场、剧院广场及文化中心等12处沿河公园和文化节点,打造“15分钟滨水休闲圈”,惠及周边30万居民。2025年群众满意度测评达96分,真正实现“推窗见绿、下楼亲水”,河湖建设成果惠及于民。
水业融合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临清市以产业兴水激活美丽经济,推动绿色转型与链条延伸,助力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聚焦遗产资源,赋能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中洲古城与运河新天地商业街联动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依托临清运河历史文化名片,2024年举办“运河大集”“曲艺艺术节”等品牌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1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约40亿元。2025年“天下运河·非凡临清”主题活动游客量同比增长40%,拉动消费超2亿元。
聚焦减碳降能,促进绿色转型实践。围绕运河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推广磁悬浮节能技术,替代传统设备后可降低能耗25%、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有效减轻工业排放对运河沿线空气质量的影响。
聚焦强链发展,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三和纺织集团构建“取水—生产—回用”水资源循环利用链,2024年产值达52.92亿元,蜡印布产能居全球首位。依托运河生态资源,发展桑黄全产业链,桑黄栽培基地1100亩、年产330吨,逐步形成集菌种选育、人工栽培、产品研发、全域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现已开发桑黄中药饮片、桑黄茶、桑黄颗粒等50余种优质产品,2024年产值达3.5亿元,“中国桑黄之都”品牌效应持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