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山”之笔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位山灌区的生态蝶变与时代启示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本报通讯员 马胜男
曾经,“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的苦涩民谚,是位山灌区沉沙池区生态困局的真实写照;风沙肆虐,也曾是这片土地难以愈合的伤疤,更是灌区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如今,当人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却是水清岸绿、林带蜿蜒、风景如画,这条生态廊道已成为滋养鲁西大地的绿色动脉。
这片土地的华丽转身,是聊城人民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书写的艰苦奋斗、创新求变的壮丽史诗。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位山灌区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朴素真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齐鲁样板”。
治沙缚龙
在困局中书写绿色奇迹
引黄必引沙,这是黄河中下游灌区发展的宿命性挑战。作为全国第五、山东最大的灌区,位山灌区在保障聊城乃至跨流域用水安全、支撑农业连年丰收的同时,每年引入的百万吨泥沙,堆积成了占地3.5万亩的全国最大沉沙池区,一度成为生态脆弱、发展受限的沉重包袱。
然而,生态之困亦是破局之机。面对“沙患”这一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聊城没有退缩,而是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开启了漫长的治沙征程。
从早期探索沉沙池布局,到创造性提出“避沙沉沙相结合、集中分散相结合、处理利用相结合”的泥沙治理“三结合”原则;从优化“大、平、稳、攻”输水方式,到大规模植树造林、覆淤还耕、高地开发……每一步都凝聚着聊城人民与风沙搏斗的智慧与汗水。
特别是2016年以来,聊城市委、市政府将沉沙池区列为重点扶贫片区,以“水源涵养+环境治理+生态反哺”的系统思维,编制专项规划,汇聚政府与社会合力,强力推进生态修复。60余公里道路打通闭塞,防风固沙林带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闭塞荒芜之地如今焕然一新。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态修复催生了“点沙成金”的蝶变。以位山黄河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区蓬勃兴起,科普教育、户外露营、特色采摘等业态激活了乡村经济。昔日“生态包袱”化作“绿色财富”,吸引了像顾乡咖啡馆店主刘洋这样的青年返乡创业,东沉沙池畔的乡村振兴示范区活力迸发。而特色农产品借力便捷交通畅销四方,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协议开启新程。
这不仅是锁沙拓绿的成功,更是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刻实践。生态治理的深度,决定着绿色发展的广度;缚住“黄龙”的韧劲,终将换来“绿洲”的丰盈。
依景彰文
为水脉注入不朽灵魂
水利工程,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构筑,更应是承载历史、涵养文明的精神家园。位山灌区的建设者深谙此道,在保障水利功能的同时,将文化之魂深深植入水脉肌理。
曾经的二干渠淤土堆积、杂草丛生,宛如“城市疮疤”。如今,通过统筹水工程、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这里已蝶变为生意盎然、文韵流淌的城市生态公园。这仅仅是灌区文化赋能的一个缩影。对节制闸、渡槽等水利设施及周边进行综合治理与提升,大力植绿增绿,融入文化基因,灌区精心打造了“一干渠·乡村绿道”“二干渠·城市漫道”“三干渠·楷模大道”3条主题鲜明的“幸福河渠·生态廊道”,沿线点缀“清正园”“忠诚园”“公仆园”等20余处“水·堤”公园与文化广场。这些匠心之作,使骨干渠道升华为融合黄河文化保护、红色基因传承、水利精神弘扬的生态文化走廊,让流淌的渠水讲述着历史与精神的故事。2023年,位山灌区水利风景区作为山东唯一代表,获评水利部“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正是对其“内外兼修”的至高认可。
文化是生态建设的灵魂所系。灌区人系统梳理六十余年奋斗史,编纂《位山灌区志》,凝练出“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的灌区精神,建成历史陈列馆,守护集体记忆。构建“一馆三廊N广场”文化传播矩阵,打造“两河文韵·‘位’来传承”品牌,入选水利部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名录,获评首批“山东省水利遗产”。
水利的伟力,不仅在于润泽沃土,更在于滋养心灵;生态的画卷,唯有融入文化的底色,方能历久弥新,焕发永恒魅力。
匠心管护
以长效机制守护生态根基
生态建设,“建”是起点,“管”是关键,长效是根本。位山灌区深谋远虑,以机制创新筑基,以数字赋能提效,确保生态灌区建设行稳致远。
位山灌区强化系统性治理思维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构建“河长+渠长+网格员”三级管理体系,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落实河长制,首创渠长制,设立岸线管理员200余人,形成“一所一段一员”的网格化格局,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主动融入“万村千河”行动,强化科所联动、所地联建,以水为媒,共绘水美乡村新图景。
位山灌区抢抓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机遇,以科技赋能打造“立体监测+智能预警+闭环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构建“1+3+N”数字孪生体系,建成融合卫星遥感、2000余处监测站点、1100处高清视频监控的“天空地水工”感知体系,实现骨干渠道供用水与工程监管全覆盖;打造管理运行“一张图”,将285公里渠道、800多处建筑物、4.63万亩确权信息全部数字上图;运用智能巡渠系统,大幅提升问题发现处置效率……灌区管理迈入了“可知、可视、可测、可控”的智慧化新阶段,为生态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展现了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路径。
碧水长流,润泽的是万亩良田,更是百姓心田;绿意盎然,铺陈的是生态美景,更是发展前景。从黄沙漫卷到绿意葱茏,从生态之痛到发展之钥,位山灌区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了一部战风沙、兴水利、惠民生、传文脉的奋斗传奇。位山灌区的蝶变之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大生命力和实践伟力的有力证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战略定力与历史耐心;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幅以“两山”理念为笔、以奋斗汗水为墨绘就的画卷,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宏大叙事中一篇厚重而璀璨的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