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芦架起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我特别喜欢葫芦,这几年一直在聊城进货,这里的葫芦品质好、样式多,加工后的成品特别受欢迎。”10月21日,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上,一位网名为“小仙女”的新疆客商格外引人注目,她专程从塔城赶来,只为挑选一批心仪的东昌葫芦。
从新疆塔城到山东聊城,一场跨越三千多公里的“葫芦之约”,架起了东西部交流的桥梁,串联起两地群众共同富裕的梦想。在本届葫芦文化艺术节上,像“小仙女”这样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客商,并不少见。葫芦文化艺术节,既是聊城向全国展示特色产业的窗口,更是聊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
在聊城,葫芦不仅是艺术品、商品,更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促进团结进步的独特纽带。近年来,聊城市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以文化为纽带、产业为支撑,通过非遗传承、技术共享、市场共建等举措,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昌府区连续举办17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赴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深圳文博会等地交流,让葫芦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产业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东昌府区通过“政府引导+协会运作+农户参与”模式,推动葫芦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区葫芦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年综合效益26亿元,带动5000余户农民增收。在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孔繁森同志的故乡——堂邑镇,葫芦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当地打造“‘五葫’联四海,九州共一藤”工作品牌,推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在梁水镇,政府流转300亩光伏板下土地,打造“农光互补”葫芦种植示范区,吸引20余户农户集中种植,形成“种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1700余个展位整齐地排列在古城区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展销品类繁多,从素皮白瓢到精雕细刻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这里不仅有传统的葫芦工艺品,更有许多新潮独特的文创产品,如葫芦背包、葫芦冰箱贴、葫芦收纳罐等,让古老的葫芦文化以更时尚、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今年艺术节上,我还加了不少外地朋友的微信,朋友圈扩大了,生意也更好了。”梁水镇冻元村种植户栾天告诉记者,他的葫芦不仅畅销本地,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葫芦虽小,却能装得下天地;产业虽传统,却能连接起人心。”我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聊城将继续以葫芦为媒,推动各民族在共同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让“福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如今,一个个小小的葫芦,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产业活力,编织出一幅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团结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