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田公社”的甜蜜转型

■ 本报记者 王凯 闫振

10月16日,在茌平区肖家庄镇枣田公社家庭农场,种植户们将大枣分拣、装箱,一派繁忙景象。与往年不同,曾经的零散叫卖被统一收购、订单农业所取代。这一变化,源于当地对枣产业转型升级的改革探索。肖家庄镇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引入枣园,通过整合资源、延长产业链,不仅让枣农的钱包更鼓,还让这片古老的枣园焕发新生机。

从单打独斗到标准化生产

“我以前是枣园的老客户,每年采摘季都会来打一些枣,带回去与家人分享,对大枣的品质非常认可。”枣田公社负责人郭学亮回忆。正是这份认可,让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片园区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我想和农户一起把枣产业做大做强。”

怀揣着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的初心,郭学亮从“老客户”变成了“新掌柜”。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是将开放式的枣园进行封闭化改造,实行标准化管理,并请来专业农艺师,定期为农户提供规范的种植技术指导,从源头上提升大枣的品质。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起初管理模式的变化并未被所有农户理解。习惯了“单打独斗”的农户心中充满了疑虑:这个经理会不会压低收购价?统一管理会不会让自己失去经营自主权?

面对这些担忧,郭学亮将沟通会开到了田间地头,一遍遍地向农户解释“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长远好处:只有枣子的整体品质提上去,才能卖出好价钱,把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村民郭玉荣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她的20多亩枣园成为了改革的样板。“以前我的枣都靠自己零售,一天也卖不了多少,遇到天气不好或者市场行情波动时,价格和销量就更不稳定,心里总是没底。”对比往日的艰辛,如今郭玉荣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去年加入统一管理,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枣子的品相更好了,他们还有专门的渠道统一销售,我这20多亩地,比以前多卖三四万元,而且再也不用自己风吹日晒地跑市场了。”

这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成为了新模式最有力、最直接的“广告”。看到郭玉荣等先行者尝到了甜头,原本观望的农户打消了疑虑,从最初的怀疑、抵触转变为积极拥护和主动参与。

从单一产业到农文旅融合

标准化种植提升了大枣品质,而郭学亮的目光已不限于简单的鲜枣销售。在他的推动下,枣田公社陆续开发出冻鲜圆铃大枣、乌金枣、枣花蜜等新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我们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研发枣饮、枣汁、枣浆等深加工产品,把产业链做得更加完善。”郭学亮有着清晰的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枣田公社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研学,打造了采摘体验、农家餐饮、农耕文化等特色项目,形成“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游客不仅能品尝甜美的枣,更能体验浓厚的乡村文化。

“枣田公社是我们富民增收的新引擎,也是产业升级的新样板。下一步,我们将强化品牌、融合文旅,持续做优服务、做强产业,推动枣田公社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茌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肖家庄镇副镇长杨慧说。

从分散经营到统一管理,从单一鲜果到多元产品,从传统农业到三产融合,枣田公社的这场甜蜜转型激活了传统农业资源,有效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025-10-3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027.html 1 “枣田公社”的甜蜜转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