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热入济”让区域协同更有温度
■ 张颖
“聊热入济”今冬首次送暖,来自聊城的工业余热抵达济南,东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用户率先用上了“外热”。
“温度74摄氏度,压力1.6兆帕……”11月8日下午,济南供热调度中心,济南热力集团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关锐盯着大屏上实时变化的数据,百公里外聊城茌平信源电厂的出口供水温度正稳步升高,进入“热身”阶段。(11月9日《大众日报》)
“聊热入济”工程正式运营,茌平信源电厂的74摄氏度暖流跨越黄河天堑,稳稳汇入济南的供热管网。这股“跨界暖流”的背后,是打破行政壁垒的资源整合智慧,更是高质量发展语境下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聊热入济”的核心价值,在于“变废为宝”将工业余热转化为城市清洁热源。这一创新打破了“工业余热=排放负担”的刻板印象,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实现了能源利用的“梯次升级”。据测算,项目全面达产后,每个供暖季可减少标煤消耗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生态效益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的年固碳量。这组数据背后,是“双碳”战略落地的务实路径:既避免了余热排放的资源浪费,又为济南关停分散燃煤锅炉、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了替代方案。
冬季供暖是北方城市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直接关系市民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感。“聊热入济”工程打破了行政界限,不仅温暖了济南的寒冬,从根本上破解了济南东部城区热源保障的民生痛点,也照亮了城市治理的创新方向。这股跨越黄河的热流,将两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共同发展优势,构建起“聊城产热、济南用热”的跨域能源共享格局,生动诠释着“流动”的价值——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热量传递,更是发展理念的更新、区域关系的重构与民生福祉的升华,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从“一城暖”到“一圈热”,从“工业余热”到“民生温度”,“聊热入济”为北方城市群提供了一个可复制推广的范本。期待这股“跨界暖流”能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引子”,推动更多深层次跨域合作,让协同发展的“热度”持续升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