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筑梦,托起发展新优势
——回眸“十四五”·喜看新变化之基础设施篇
■ 本报记者 张颖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两千多年前,庄子以“粮草先行”的智慧揭示了发展的底层逻辑。今天,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盘”、服务民生的“生命线”,更是塑造区域竞争力的“硬支撑”。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笔,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绘就一幅“内外畅联、水润城兴、城乡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一批标志性工程从蓝图变为现实,不仅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更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贯通内与外
从“交通洼地”到“聊城样板”
“乘高铁去济南就像坐公交一样方便,去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城市也都有高铁直达。”市民王磊一席话,道出了“十四五”期间聊城交通的巨变。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也是民生福祉的“连心桥”。“十四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的目标,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惠民生、稳增长、促发展的关键抓手,连续多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推进,全力构建“高铁叠加、高速成网、飞机起降”的综合立体大交通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京九铁路的开通,曾经缔造了“天下不敢小聊城”的传奇。济郑高铁的开通运营,则让我市成为连接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间的重要枢纽城市,实现半小时到济南、一个半小时到郑州、两个半小时到北京的交通新格局。
追逐梦想的征途,一程接着一程。雄商高铁计划明年建成通车,聊邯长高铁前期手续加速,聊城正跃升为“高铁枢纽”。东阳高速、德上高速临清连接线等5条高速年内通车,“高速成网”的格局加速成形。更令人期待的是,聊城民用机场获批建设,未来“飞机起降”将为这座城市再添交通新优势。
统筹水与陆
从“发展瓶颈”到“保障引擎”
在位山灌区,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3.2万亩(1亩合666.7平方米)农田灌溉,节水效率提升15%,在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打造出“聊城样板”。
这是聊城水利“智变”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时期,全市上下按照水陆统筹的思路,加强“水”与“陆”的协同发展,着力打破水利设施和新能源供应瓶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着力打造现代水网全新格局。市、县两级在现状水系及水利工程基础上,科学规划了市级和9个县(市、区)的“1+9”各具特色的现代水网建设布局。位山、彭楼灌区改造,马颊河防洪治理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有效保障河湖安澜。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加强区域水网互联互通,加强干支水系疏挖治理、供水网络延伸提升,畅通水网“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底市级水网覆盖范围将达到100%。
全力促进陆上能源“绿色蝶变”。我市新能源装机规模突飞猛进,35个集中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装机容量153万千瓦;首批陆上风电可开发容量350万千瓦,国电投临清、信发东阿、信发高唐等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冠县、临清入选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探索出“村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收益分配模式,让“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成为现实。
拉近城与乡
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发展”
“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24小时供应,住在村里跟城里一样方便!”高唐县固河镇南张村村民张忠义说。
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畅通普通国省道“主动脉”,精准织密农村公路“毛细血管”,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提高农村交通通达深度,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十四五”以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2800余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6200余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万公里,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路网体系,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显著提升。
全长121公里的市大外环路建成通车,连通5个区17个乡镇164个村,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也让城乡居民出行更顺畅。阳谷县英雄大道获评山东省首批精品旅游公路,串联起沿线文旅资源;临清市、阳谷县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县,让“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成为农村居民的生活常态,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