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从小作坊到全国最大集散中心

——开发区钢管产业透视

3月29日,山东凯恩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加工造纸设备用的钢辊

■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政哲

设备高速运转,发出阵阵轰鸣声;一排排产品陆续下线,“整装待发”……3月29日,位于开发区金属材料产业园的各企业正开足马力抢生产、赶订单,钢管及深加工产品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内外各个市场。

钢管是工业的“血管”。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开发区钢管产业远近闻名。特别是近年来,开发区依靠创新这一法宝,成立金属材料产业园,因地制宜转变钢管产业发展方式,在转变中调结构,以调结构促发展,全区钢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到精,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目前,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和无缝钢管集散中心,其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

小作坊长成大产业

开发区钢管生产、销售企业众多,其中钢管生产加工类企业360余家,钢管年产量50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钢管销售类企业2500余家,年销量达900万吨,营业收入500亿元。在全国,开发区有着“钢管之都”的美誉。

“开发区的钢管产业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力车配件加工。”金属材料产业园副总经理康殿保介绍,当时,在蒋官屯街道前后屯、周吴海村一带“能人”的带领下,不少村民开办手工作坊,生产人力车使用的轴、档、滚珠等产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劳动力、生产力得到解放,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一批有头脑的群众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各自的乡缘、亲缘关系,纷纷寻门路、铺摊子,实现了区域内从没有一寸钢管到引进钢管、购销钢管的飞跃。

特别是2003年开发区大东钢管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后,全市钢管经营业户得到有效整合,钢管市场快速发展,从业人员逐年增加,逐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良好局面。

发展迅速瓶颈仍存

历经40余年,开发区钢管产业发展迅速,现已成为聊城市的支柱产业。但在快速发展之下,开发区的钢管产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

“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我们的产品相对集中在中低端,利润很薄。这几年,各企业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不断加快技术升级力度,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康殿保说。

2014年建成投产的山东大洋钢管有限公司是转型升级的代表企业之一。在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进行技术改造后,大洋钢管产品质量有了突破,性价比突出,目前年产量2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我们的产品销量不错,但因为缺少热处理(调质)工艺,产品附加值没能全面得以体现,档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司总经理季茂刚说,公司产品主要为结构管和流体输送管,应用于机械加工、工程施工以及一般流体输送行业,一旦突破热处理工艺技术,产品附加值将大幅增加。

康殿保说,金属材料产业园正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

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在山东凯恩机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口径的钢管被均匀地钻出无数小孔后,再经过进一步加工,就变成了造纸设备的核心部件——钢辊。

“造纸用的钢辊生产技术难度虽大,但价格也高,企业转型瞄准了下游这个产品。”公司总经理高广甫说,这几年,为了克服钢辊生产的技术难题,公司高薪聘请了行业顶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研发,已经申请专利20多项。

“钢管做成造纸设备用的钢辊,产品价格、利润成倍增长,最高每支能卖到70多万元,目前订单已排满全年。”高广甫说,从原来按吨卖到现在按支卖,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几倍到30倍不等。这是开发区钢管产业延长产业链条的一个典型。

如今,向深加工、高科技、节能环保型方向发展,已成为我市特别是开发区钢管企业的共识。为此,开发区成立金属材料产业园,加快钢管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步伐,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园区将进一步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在发展合金管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引进钛合金加工等金属新材料产业,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康殿保说。

2022-04-06 ——开发区钢管产业透视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9535.html 1 从小作坊到全国最大集散中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