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我市20家外贸企业暂缓纳税13亿元
本报讯 (记者 朱海波) 记者日前从聊城海关获悉,2021年,受疫情蔓延及大宗进口商品持续涨价等因素影响,我市部分外贸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聊城海关充分运用“进口货物暂缓纳税”“出口货物灵活转内销”“允许成品先销售后纳税”等加工贸易政策,引导铜冶炼、棉纺织、化工等重点行业扩大加工贸易业务占比,一年来,我市20家企业享受暂缓纳税13亿元。
据介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以进养出,具有免证免税政策优势。加工贸易货物进口,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免予向海关提交许可证件,暂时不需缴纳国家税款便可直接放行;加工贸易制成品进口,企业可选择出口国外或在国内销售,制成品出口国外完成后,暂缓纳税即为免税,制成品若在国内销售,则需要按规定补缴税款,这一时间差有利于企业获得一定的周转资金。
暂缓纳税是促进加工贸易快速增长的利器之一。目前在聊城海关注册的外贸企业中,有进出口实绩的1100家,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不足50家。也就是说,另外1000余家或是“一头在外”,或是因为其他原因,享受不到暂缓纳税的政策红利。从另一方面说,我市的加工贸易业务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今年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培育建设,深化东部与中西部共建,鼓励支持加工贸易重点项目落地发展;加快培育认定新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示范地,加大支持力度,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暂免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至2022年底,稳定加工贸易发展,减轻企业负担。这对聊城外贸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政策。
2021年,我市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00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9.4%,比2019年增长29.9%。聊城海关有关人员介绍,我市外贸企业要充分研究政策、用足用好政策,让加工贸易暂缓纳税政策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