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扮乡村 文化润古镇
——广平镇古寨书院“成长”记
古寨书院外景
小学生张振宇在古寨书院看书
■ 文/图 本报记者 赵宗锋
4月2日上午,春光明媚,绿意盎然。9岁的张振宇和小伙伴穿过弘毅桥走进古寨书院,从书架上排列得密密麻麻的书籍中抽出一本,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这一幕发生在东昌府区广平镇于海子村古寨书院。书院前是一方十几亩的池塘,绿树环绕,景色宜人。
于海子,古名园亭寨,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落。2019年上半年村里小学旧址被改造成为古寨书院。该书院是一座公益性乡村书院,3年来,书院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这里,一批批书籍被运送到这里。
书香缕缕,生机勃勃。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眼里,因为这座书院,整个村子有了新气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构建饱满生动的新乡土,提升广大群众的精气神,焕发乡村文明的新气象,需要文化支撑。振兴乡村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于海子村的做法则是从一座书院开始的。
一座书院
读书向学的种子,在这里发芽
古寨书院位于于海子村东首。弘毅桥头有拴马桩,书院正门有“古寨书院”名家题匾;步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孔子塑像;往里走,两通古碑分立左右。正屋四间,两间为藏书室,两间为活动室。这样一座书院,有其端庄肃穆的一面,而孩子们在院里往来欢笑,又让这里增添了一分活泼灵动。
3年时间,古寨书院从无到有,书籍增加到6000多册,为这座古村落的“年轮”增添了新印记。
小学生张振宇和于佳禾,是书院的常客。“我喜欢看探险类的书。”4月2日,落落大方的张振宇面对记者的镜头,一点也不怯生。
于佳禾是个喜欢读书的小姑娘,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书院选几本书带回家。“这里的书越来越多了。”小姑娘笑着说。
让村党支部书记于雷庆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件事:村里一位妇女有一天见到他后高兴地说,孩子自从去书院看书,以前老是“拖后腿”的作文有了明显进步。有几次,孩子写的作文还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阅读。
3年里,书院在成长。读书向学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里发芽。
一份初心
以书院为桥梁,扶上马送一程
率先把一缕书香带回乡村的,是这座书院的倡导者,在聊城日报社工作的于旗。
3年来,于旗多方奔走,几番协调,推进书院一点点“成长”,让她有了今天的模样。
“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想让村里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书籍,让他们喜欢读书,读到好书,并有机会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给乡村孩子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或许在遇到空气、水分和阳光时,他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于旗说,在他的内心,乡村的孩子也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努力成为有高尚情怀、优秀品格、深厚学养的人。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因子,它朴素而醇厚,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于旗说,可能就是一本书、一个更好的环境,甚至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改变一个乡村孩子的命运。他至今记得,小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里一位老先生让他接触到毛笔,从此书法成为他的爱好,并以此延伸开来,让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给他一部手机就行了。”于旗说,不少孩子周末或假期,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甚至荒废了学业。他希望借书院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把孩子从手机游戏中“营救”出来。
在于旗的设想里,除了把书架上填满大家喜欢的书籍,给孩子一片读书的天地,他还希望以书院为桥梁,把书院打造成一个乡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利用周末或休息时间来这里给孩子们上堂课,开拓孩子的视野,缩短乡村和城市的差距。
一个善举
书院破茧成蝶,赋能文化振兴
“古寨书院将逐步开设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泥塑、剪纸等公益课程。”于旗表示。听说于海子村建了一所公益性乡村书院,聊城的爱心志愿者纷纷报名,主动到书院为孩子们上课。
古寨书院不断建设完善的这段时间,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给予充分支持。越来越多的目光也聚焦到这里,不断有专家学者前来,为书院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在很多人心里,一座乡村书院的价值,远不是这一座院几间房所能涵盖的。
“有书读,就像庄稼及时得到灌溉。于海子的孩子是幸福的。”作家武俊岭说。
“乡村振兴,不光是经济振兴,更是文化振兴。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打造乡村书院,可以说是百年树人的大事。古寨书院在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上先行一步,把一缕书香带到乡村,让人欣喜。”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广涛说。
“古寨书院的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于旗说,目前已有的6000多册图书,全部为社会捐助。一本本书背后,是浓浓的爱心。
“我们要以古寨书院为起点,依托广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更多的人走进书屋、多读书、读好书,打造书香广平。”4月2日上午,在古寨书院举行的“全民阅读 书香聊城‘世界阅读日’阅读沙龙”上,广平镇党委副书记石正刚说。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满水城,书香弥漫。在古镇广平,春秋时期曾有诸侯会盟盛举,而今天,一座书院也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汇聚四面八方的目光。与2500多年前不同的是,如今这里汇聚的是如潮爱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