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牵挂
● 聊城 梁秀红
这两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常常响起母亲惆怅的叹息:“天冷了,这时的鸭绿江那边是不是会更冷?你大舅没有厚棉衣……”
从我记事起,几乎每年天儿一冷,母亲总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去年母亲因病去世,连惆怅的叹息声也听不到了。我一直不太理解母亲为什么老念叨这样的话,直到学校组织观看了电影《长津湖》,最近又看了电影《跨过鸭绿江》后,母亲的叹息声又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耳边响起,关于大舅的记忆碎片在我的脑海里汇集。
我的大舅孙怀祥,原聊城县八甲刘公社(现东昌府区梁水镇镇)孙路口村人,1932年2月出生。母亲讲,大舅比她大两岁,一直对她疼爱有加。民国三十年(1941年)前后(母亲习惯民国纪年),连年战乱、天灾,饥荒不断,为了活命,在我母亲七八岁时,我舅姥爷带领我姥姥一家一起闯关东,我舅姥爷一家至今在沈阳生活。大舅1947年9月在沈阳参加了解放军,母亲因不习惯东北的寒冷,约15岁时和家人回到家乡孙路口村生活。母亲的手关节都特别肿大,一受凉就疼,母亲说是她在东北时落下的病根。母亲说当时东北的冬天特别冷,哈气成冰,大舅特别疼爱她这个唯一的妹妹,有好吃的让给她,常给她暖手暖脚,有时甚至把她的脚放在自己怀里暖,出门总想着给她戴好帽子、手套和围巾。母亲直到晚年还常常念叨她和大舅儿时经历的点点滴滴。
母亲还说,我姥姥是当时十里八村有名的能干又慈善的明白人,尽管自己也不太富裕,但常常接济当地吃不上饭的人,凡是能搭把手的事姥姥一定帮忙,有解放军队伍经过时,姥姥就组织全村的妇女煮饭给战士吃。大伙信任她,选她当村干部。也许是受姥姥的影响,大舅为人非常仗义,15岁就参加了解放军,姥姥常叮嘱大舅要好好听部队的话,不要想家,好好打仗,早点让大家过上太平的好日子。大舅参军后,很少回来,只在结婚时回来住了几天。他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我的大妗子一直也没有孩子。
母亲说,1950年国庆节后,大舅让人捎信,说他们部队有紧急任务,可能有一段时间不能给家里写信,让家里人(我太姥爷、姥爷、姥姥、大妗子、我母亲和我二舅)都不要担心。后来,姥爷打听到大舅所在的部队国庆节后都要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姥姥在家一边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村里的妇女大力搞生产物资支援前线,一边不断催促姥爷想法打听前线情况和大舅的消息。那段时间,姥姥天天念叨“鸭绿江那边比东北还冷呢,大小(即大儿子)他们得多冷啊,厚棉衣也捎不过去。老天爷可要保佑俺大小!”说完,还不忘向天上作两下揖。后来,一家人都跟着姥姥一起为大舅祈祷平安。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也没有大舅的消息。1954年7月,姥爷才得到大舅已于1951年10月牺牲的准确消息。从那时起,母亲就更加思念大舅了。
大舅,是你们用铮铮铁骨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太平盛世、幸福生活,是你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您是我们晚辈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珍惜和平生活,立足本职工作,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