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中暑 及早干预
市中心医院救治一名热痉挛患者
本报讯(记者 鞠圣娇)“真没想到,中暑还能进医院,这入伏了,更得小心。”7月17日,说起自己因热痉挛住院的情况,34岁的聊城市民李成(化名)唏嘘不已。
前不久,李成在高温密闭环境中连续工作12个小时,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随后开始四肢抽搐、意识模糊。工友发现后拨打了急救电话,聊城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师检查发现,李成的体温高达39℃,结合症状,判断其为热痉挛,将其收入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闫冉迅速组织抢救。热痉挛是重症中暑的一种,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昏迷,会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处理不及时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经过紧急降温、补液、补充电解质等积极措施,李成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意识变得清晰,但他的心脏、肝脏、肾脏等都损伤严重,重症医学科为其进行了3天的脏器功能支撑,严重损害的脏器开始恢复稳定。一周后,李成转入内科病房继续治疗,目前已经出院。
“患者高热不退,检查显示心、肝、肾、肌肉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害,且伴有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所以我们结合病史判断是热痉挛,而不是感冒等其他可能引起发烧的疾病。”闫冉说,快速而及时的救治是挽救热痉挛等重症中暑患者的关键。
闫冉提醒市民,入伏后,天气持续高温、高湿,市民要注意补水、防暑。出现中暑症状,第一时间脱离中暑环境,降温,补充含盐水分。如果中暑进一步加重,出现呕吐、肌肉痉挛等症状,就发展到了热痉挛,继续发展就是热衰竭、热射病。如果最开始有轻度不适能被及时发现、处理,就不至于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快递员、环卫工人等露天或高温作业者,体质较弱的老年人、孕妇及儿童都是易中暑人群,更要注意防暑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