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读书
茌平 刘晓东
一位好友发来几张在书店购书的照片,他站在一排排书架前面,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诗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我好生羡慕。
我同他一样,都爱逛书店。好友身居省城,工作单位旁边就有一家大型图书超市。他利用空闲时间隔三岔五去逛一逛,然后就向我炫耀看到了什么好书,某作家又出了什么新书。而我身居小城,仅知道有家新华书店,想买书,大部分靠网购这个渠道。
与我小时候的图书相比,现在的图书简直太高大上了。平装书几乎不见了踪影,精装书比比皆是。我曾经和好友发过感慨:从什么时候开始,图书变得如此漂亮,包装华丽,简直就是一件件工艺品。看着封底上动辄百元的价格,我常常望而却步。不过更多时候,一想到将要抱得“美人”归,付款时并不觉得肉疼。
现在买书,我一般每次只买一本,这是不断总结教训得出的经验。因为书买回来是要读的,不是用来做装饰品的。我曾经一次性买过5本书,多年后整理书架,发现有3本连外面的塑料保护膜都没去掉,心里不由得默默痛恨了自己几秒钟。从那以后,每次逛书店,即使喜欢的书再多,我也只挑选最中意的一本买回家,利用饭后、睡觉前或者上班空闲时间抓紧看完,生怕看上几页一歇气,就把它丢在一旁,束之高阁了。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
我看书有个坏毛病,随意性太强,喜欢哪本就看哪本。而好友却一直坚持读某位作家写的书,这位作家正式出版的书,在好友的书房里几乎都可以找到。他说这样做可以熟悉作家的写作思路和语言风格,能够与作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好友曾和我聊过几次,提醒我也这样读书,可我没有在意。看书的目的无非是消磨时光、增长知识,又不是做学术研究,何必强求自己呢?一旦有了条条框框,就失去了读书的快乐。所以,我依然我行我素,这周读本散文,下周可能买本诗集,感觉这样读书才有滋有味。
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些想法和认识,于是我悄悄地把这种感觉写出来,试着投稿。令人惊喜的是,有的投稿会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有的还竟然被刊登在了国家级刊物上。望着稿费单上漂亮的数字,再想想自己买书时的窘态,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