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像熊培云一样思考和读书

■ 莘县 周长会

“与说话相比,思想更加辽阔饱满”,初读王小波时,这是他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为此,我记住了他的追求,“思维的乐趣”。多年后,当我翻开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当年王小波带给我的阅读体验又重新流淌在身体里。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像熊培云一样思考和表达,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

走出认知的“洞穴”。

哲人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如果自由在高处的话,那么这“高处”一定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向心灵的高处或者精神的高地。通往自由之路无他,挣脱现实的束缚,给心灵松绑,做精神的攀登者。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洞穴,我们只能看见眼前洞壁上的影子,听到身后的声响,并且深信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勇敢的人会回头,转身,勇敢走出洞穴,会在影子和回声之外,发现火和洞外的世界。

柏拉图笔下的“洞穴”,一点都不神秘,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古代寓言中的“井底”,庄子笔下的“蜩与学鸠”,房龙《宽容》里的“无知山谷”,鲁迅笔下的“铁屋子”,以及为现代人熟知的“信息茧房”,等等。

个体能走出囚禁自己的洞穴吗?途径无非就是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见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会对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形成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走出洞穴才成为可能。

与其“浪漫”,不如“精确”。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怀特海把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读书也是如此。读书须“浪漫”,像人远行一样,去不同的地方,见不同的风光。不过这是读书的第一阶段,如果读书只止步于涉猎,容易迷失在书籍的丛林中,所以“浪漫”之外,还要“精确”。如果“浪漫”是全面撒网,那么“精确”是重点捞鱼;如果“浪漫”是大水漫灌,那么“精确”是精准滴灌。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师承》,介绍自己的阅读史,而熊培云直接把阅读书单开在了《自由在高处》这本书里。有人统计过熊培云在本书中提及的作者及作品,达半百之多,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

反向读这本书,我们发现熊培云对如何进行“精确”阅读做了很好的示范。进入一个领域,以根本书籍打底,建立自己的思想“根据地”,然后四面出击,找同类型的书来读,随着理解的加深,书与书之间发生关联,就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渐渐就连成一片,久而久之,就建立起“认识事物的坐标系”。

2023-01-0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3768.html 1 像熊培云一样思考和读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