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礼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即“礼仪之规”。在古代,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对一个人来说,礼是其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在原始社会,礼是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今天我们讲礼,应以建立现代法治社会和安定有序、高度文明的社会为目标,大力提倡基本的人伦规范,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大力提倡法治精神。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4-2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0491.html 1 论明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