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勇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智和勇都是重要的道德因素之一,是蕴藏在国人骨子里的基因。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勇就是无畏无惧。墨子曾说:“勇,志之所以敢也。”东汉时许慎指出:“勇,气也。”勇气,藏在体内,卧于心中,是一种骨气,是一种真正的浩然正气。智和勇经常连在一起,表明一个人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勇敢善战。在中国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智、勇是作为智、仁、勇“三达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勇贯穿其中,否则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不可能通达无碍。

我们的祖先依山而筑,濒水而居,智慧勇敢,往往成为他们制胜的法宝。古代的智勇观主要表现在:一是明是非、辨善恶。

智就是明。孔子说,知(智)者不惑。知者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他具备了理性认知和辨别能力,具备了道德理性,因而能够分清事物的是非曲直。二是善识人、贵知己。智勇作为德性,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必须知人知己。知人是待人、交人、用人的前提,而自知之明则更是一个君子的德性和品质。三是识时务、知当务。智勇作为德性,在实践过程中要能够审时度势,知先后、掂轻重、择缓急。四是服从“仁”,求高尚。智勇的正确与充分发挥必须有高尚目的的指向,以仁为本,以德为最终鹄的,服从于仁或者接受仁与善的道德指导和规约,为实现“仁人之事”而用“智勇”。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5-08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0933.html 1 论智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