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式旅游”背后的机遇和启示
□ 张颖
“不做攻略”“在酒店发呆”“睡到自然醒”……这种“摆烂式”旅游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假期出行写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人的旅行不再热衷“打卡”了。
趁节假日外出旅行,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是很多人的假日标配。进入全民旅游时代后,从跟团游到深度游,再到自由行、自驾游、反向游、小众游、度假游,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旅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到达目的地后,有人喜欢到尽可能多的景区“打卡”,也有人享受沉浸式的深度游;有人喜欢提前做好详尽的攻略,有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讲究性价比,认为“打卡”尽可能多的景点、吃最有名的当地美食才算不虚此行,有人喜欢不慌不忙、怎么舒服怎么来。
相较于“传统式旅游”的一本正经,“摆烂式旅游”不再是单纯的“到此一游”,而是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在走走停停中舒缓心情,因而更加契合休息和放松的本意。
有分析报告显示,在年轻群体中,超过40%的人群热衷于“休闲度假型”旅游,放松身心是他们的核心需求。“想游就游,想躺就躺”是他们共同的选择,“就想好好休息休息,忘记所有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琐碎”是他们出行的目的。
选择到哪儿旅游,以什么方式旅游,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休闲度假游的出现,给更多中小城市带来了发展旅游业的机遇。不过,游客可以“摆烂”,地方旅游服务却不能“摆烂”,更不能因为这类游客人数较少,或者当地不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就不重视旅游环境建设,从而出现侵害游客权益的情况。
旅游业是一种“无烟工业”,且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在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体验和品质的当下,读懂度假型旅游的内在逻辑,才能抓住这一波旅游业发展的红利。游客选择非热门旅游城市,是冲着没有过度商业化、不拥堵、有淳朴的原生态而去,但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相应要求。作为旅游接待地,既要发挥热情、淳朴、好客等人文优势,也要积极改善交通、卫生、餐饮、住宿等旅游环境,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活图景、人文氛围,以及规范的旅游服务抢抓度假游红利,以良好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以不断改善的接待条件获得更多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