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次高考
◇ 刘方
1976年那次“高考”,虽然不是正规的高考,但竞争激烈程度相比现在的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年是把名额直接分配到公社,分给我们公社的名额有山东农学院林果系一名、曲师艺术系一名、山东省水利学校农田工程系一名,另外还有三名地区师范生,共6个名额。但有资格并报名参加的有186人,录取率3.2%,竞争相当激烈。
公社教育组先用文化考试的方式筛选了40人,又通过政审和调查本人在农村的劳动工作情况,缩减到20人,再把这20人集中到公社教育组,让每人总结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和集体活动的情况,讲述自己的理想。公社政工书记、教育组成员、公社高中校长和教师代表进行无记名打分投票,得分最高的10名学生,由教育组长执笔填写推荐意见后上报县教育局。县教育局最终确定被推荐人选并报送拟推荐学校,核发入学通知书。
我在20人里面,参加完考评后并没抱多大希望。我白天继续参加劳动,夜晚在煤油灯下继续写作。
国庆节时,大队书记把从公社教育组拿来的录取通知书给了我,说我被山东省水利学校录取了,并嘱咐我要好好学习,毕业后回到公社当水利技术员。
就这样,我离开了农村,到泰山脚下的山东省水利学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县水利局当技术员,户口和粮食关系都落在了水利局所在地。
我第二次参加高考是在1978年。为了摘掉工农兵学员的帽子,也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白卷英雄”,我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
当时我已经在县水利局上班,离我所在的三中考场不远。我每天早晨在单位伙房吃饭,骑着红旗牌自行车到三中考试,中午到百货大楼南搬运二队伙房吃饭,然后回水利局睡午觉,下午再去考试。
参加完这次高考,我继续在单位上班,先后参加了周公河、赵王河、四新河、环城湖清淤工程的外业测量和内业设计。
9月份的一天,高考出榜了,在三中东邻县教育局的红砖外墙上贴了几张红纸,上边有我的名字。
10月初的一个傍晚,秋雨绵绵,我接到了二叔打来的电话,让我回去一趟。我和组长说了声,就冒雨骑着自行车回到了30公里外的家。
到家后,我得知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到了。通知书是一个旧信封,上面写着“聊城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学校不理想,我犹豫了。我征求二叔的意见,他说:“要服从安排,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组长也说:“几十个人才考上一个,机会难得,考上了就去上。”
我于10月11日到学校报到,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没想到的是,我从中文系被调到了外语系。我没有英语基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毕业,在学校教书期间也是各种不适应。无奈之下,我回归水利,放弃了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