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一城湖·文韵

手工布鞋

◇ 张艳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商店里几乎看不到布鞋的影子,像是老北京布鞋这种曾经畅销的鞋,如今也只有老人才买。而奶奶和村里女人一边纳鞋底一边拉家常的画面,一直停留在我记忆深处。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鞋子大多是家里的女人做的,材料是旧衣服、旧被单。节俭的人家连一块巴掌大的布头都攒起来,用来打袼褙。

从一块块布变成鞋子,工艺很复杂。选布料是开始,那时候缺衣少食,打袼褙用的布料基本不挑,不过如果有纯棉布,还是会优先选择纯棉布,因为它的透气性好,不臭脚。

打袼褙得找一个晴朗有风的天气,奶奶将细玉米面熬成糊糊当作胶水,涂抹在木桌子或木板上,铺一层布,再一遍遍地捋平,防止有褶皱,然后再次抹上玉米糊糊。如果是小块的布头更费工夫,因为要一点点地拼接,一块袼褙往往要铺上四五层。到了九十年代,生活条件好了,玉米糊糊变成了白面糊糊,黏性更好。

晒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奶奶每次打袼褙都会选择春秋两季,因为夏天太阳毒辣,袼褙在太阳下暴晒容易卷起来,做不了鞋底,所以只能找有风的地方晾晒。

纳鞋底也有专门的针锥、小钳子、顶针等工具。奶奶剪好鞋底,将几层袼褙摞在一起,织好的白布正反面各一层,把袼褙包起来,然后穿针引线,针锥插上鞋底,用顶针向上推,再用小钳子钳住针尖向外拔,如此反复,鞋底才做好。

那时,奶奶白天要下地,她都是晚上挑灯做鞋。我们伴随着纳鞋底发出的嗤嗤声进入梦乡,早晨睡醒后常常会收获一双新鞋。

比起打袼褙,鞋面的工序更加复杂,选材、剪裁、缝制,差以毫厘,失之千里。鞋里的布料要柔软舒适,鞋面花色的选择尤其重要,男孩一般是黑色,小姑娘的鞋面就多种多样,还有带印花的。鞋面的纸制模型是奶奶自己做的,她每年都会给家里的孩子量脚的大小,制作模型。

缝鞋面时要沿鞋口,最后针锥还要用来上鞋。到这步,大人的鞋子已经做完,小孩子的布鞋还要多一道工序。奶奶一般会用剪掉的边角料缝一条鞋带,鞋带的两头缝在鞋口两边。

如今,鞋子的种类繁多,但奶奶做的手工布鞋依然是最舒适、实用的,上面的一针一线饱含着奶奶的爱意。

2023-06-1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947.html 1 手工布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