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李老太三拒儿子回家过年

一位农村老人春运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鞠圣娇


“老奶奶,给您拜年啦!”

“好孩子,新年好啊!”

除夕夜,在莘县中央生活城小区,看着视频里2岁的重孙女学着大人拜年的样子,84岁的李秋兰老人笑成了一朵花。

今年,李秋兰的大儿子李增福远在广州,又一次未能返乡过年。

实际上,从李增福考上军校离开家乡开始,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并不多。而这样宝贵的团圆机会,李秋兰还曾多次拒绝。


2000年 尝试一把“逆向春运”


2000年冬天,当李增福确定好春节假期时间,想带妻儿回老家。考虑到乘坐时间长、车票难买,李秋兰忍着内心的思念,拒绝了他:“好孩子,你们三个过了春节再回家,也一样。”电话那头的李增福沉默了好一会儿。

过了几天,听说李增福一位家在商丘的同事要返乡接亲属,李秋兰作出决定:提前到大儿子家去过年!小儿子将她送到了商丘火车站,与李增福的同事会合。火车一路向南,走走停停将近24小时,李秋兰记得越往南,车窗外绿色越多。广州满眼的绿色和依然温热的天气,让她感觉穿越到了夏天。

那时,像李秋兰这种“逆向春运”的体验者还不多。她的到来,让大儿子一家吃上了山东美食。而李秋兰也和孩子们赶庙会、逛花市、看舞狮,体验广州过年习俗。这一次,李秋兰住了大半年才回家。


2009年 38个小时的自驾路


2009年,春节前,想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李增福,未能抢到火车票。

要不自驾回家?从广州到聊城约1800公里,李增福算了算假期时间,发现能在家待上6个整天,“这一趟,值!”李增福跟母亲说了这个打算,没想到李秋兰拒绝了他:“开车忒累了。”

母亲的拒绝没能阻止李增福,他添置了羽绒服、棉靴等,带上地图。“腊月廿七早晨五点,我们出发了!”李增福说。他们沿着京珠高速一路北行,路上遭遇了大雨,再加上路滑难走,对路况不熟悉,全家三口轮换开车、休息,直到腊月廿八下午,才赶到妻子的老家——河南省濮阳市。

腊月廿九,李增福终于回到聊城。老家的春节习俗、儿时的玩伴情谊和家乡的变化让他感到温暖又新奇。正月初五,带着不舍,他踏上了归途,尽管仍然是38小时自驾路程,但他内心充满了力量。


2022年 响应号召就地过年


这两年,李秋兰搬到城里和小儿子一家一起居住。快要退休的李增福,平时也常回家看母亲。有时,他和妻子开车;有时,他们乘直达聊城的火车;有时,他们坐动车到安阳或商丘转车回家。

因为疫情,李增福已两年未能回家过春节。2021年,进入腊月,李增福就买好了车票,但因疫情,他依旧未能成行。

“孩子,别给国家添麻烦了。现在号召就地过年,咱又没啥事,夏天也见面了,过节还是听国家的话,以后再见面。”李秋兰多次嘱咐儿子退掉车票,还放出“狠话”:“来了,我也不见你们。”

看母亲如此坚决,李增福不再坚持。这个春节,他和妻子按照老家的习俗,炸了丸子、藕盒,蒸了花糕,包了水饺,还买了红蜡烛。

虽然未能返乡,但看到母亲在弟弟家过得十分幸福,李增福也十分安心。

2022-02-07 一位农村老人春运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23.html 1 李老太三拒儿子回家过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