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春联里藏着时代之变
本报记者 鞠圣娇
“上面有小老虎,金色字,现在的春联真好看。”1月31日,莘县十八里铺镇东李庄村的李月玲老人看着村里各家各户门上的春联,由衷地赞叹道。
李月玲出生于1937年,在她看来,春联跟年夜饭一样,都是春节不可缺少的。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因为父亲上过几年私塾,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进了腊月,就有村民拿着红纸上门,让她父亲帮忙写对联。李月玲则负责研墨、裁纸,有时,她还要根据对方家里有多少门,计算好每副对联红纸的宽度,“从对联红纸裁多宽,就能看出这家的收成如何。”李月玲说。有些人家买不起红纸,只能借点红纸,不好意思找人写对联,就将木棍一段烧黑,在红纸上画上弯弯的竖道,就算是对联了。
李月玲结婚后,日子渐渐好起来,村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找人写对联不再是一件难事,对联宽了、长了。讲究的人家会买本对联书,比着抄写,大部分人家则会让孩子执笔写对联。
上世纪90年代,到集上买春联成为一种时尚。李月玲又开始盘算了,大门上的对联要又宽又长,几个门的对联不能相同,福字和门神都要买几个,还不能忘了“出门见喜”、小“福”字等。除夕上午,孩子们将春联贴到门上,春节喜庆的气氛立马浓厚了。
这两年,李月玲家的春联多由上大学的孙女网购邮来,春联的样式越来越多,有的是植绒材质加了金粉的,看上去富丽堂皇;有的加上了当年的生肖图案,可爱有趣……
从自制春联到网购春联,春联的变迁反映了鲁西这个小村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