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只能看不能吃的“鱼”

本报记者 夏旭光

“孩子们,今天大家聚在一起,还弄了这么一大桌子菜,我心里真是高兴啊!想起几十年前,过年,比这可差远了……”1月31日晚,在位于聊城城区的学府花园小区,年近古稀的王德庆看着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以及孙子孙女们高兴不已。

“爷爷,别再回忆了,这些事您都说了好多遍了!”孩子们听老人又开始忆苦思甜,都七嘴八舌地说。“好吧,我今天讲个你们从没听过的、只能看不能吃的‘木头鱼’的故事,怎么样?”王德庆乐呵呵地说。“好啊!”几个小家伙拍起手来。

王德庆放下筷子,稍微想了想,开口道来:“我们所说的过年,其实过的是大年三十的团圆和大年初一的拜年。为图吉利,年夜饭一般都要上条鱼,象征年年有余。但穷苦人家既盼着过年团聚,又愁没钱过年。我记得五十多年前,有一年春节,父亲带我走亲戚,吃饭时我馋了,用筷子去夹盘子里的鱼,却怎么也戳不烂……原来那是一条木头鱼!”

“啊,为什么呀?为啥桌上摆木头鱼?又不能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

“我听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大家都很穷,但过年了,再穷也得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咱这个地方,鱼比较少,那时,穷人家买不起,于是有的人家就用木头雕一条鱼,跟真鱼一般大小,将木头鱼洗净,放到盘子里,配上葱、姜、蒜、辣椒之类,浇在盘子里,就算有一盘鱼了。年后,把木头鱼洗刷一下放起来,第二年再拿出来继续用。”王德庆老人回忆说,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人就拿木头鱼待客。新中国成立后,生活越来越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像四五十岁的人都很少知道木头鱼的事了。

“爷爷,那时候串门有好吃的吗?除了木头鱼还有啥?”孩子们的兴趣给勾了起来,纷纷问道。

“我小时候,大家都很穷。春节,父亲带我们去串门前,母亲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别人家里,吃饭时一定要懂规矩,大人不动筷,小孩不可先吃:整鸡、鲤鱼、肉块等几个荤菜是绝对不能去动的……”王德庆告诉孩子们,整鸡和肉块基本就是摆设,以示客气,招待这拨客人用这两道菜,招待下拨客人还用这两道菜,从初一到十五,都用这几个菜。所以大家也都明白,谁也不吃,等过了十五才可以吃。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冰箱,肉也就放坏了!

一夜春风至,一切都像人们所盼望的那样,物质丰裕,生活幸福,尽管餐桌上的菜越来越多样,但年夜饭必有鱼的传统依然没变。

“现在生活好了,天天像过年。孩子们,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这个时代,要好好珍惜,好好生活和工作。”王德庆端起酒杯,笑着说。

2022-02-07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224.html 1 一盘只能看不能吃的“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