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双皮鞋
◎ 周德顺
我穿衣服很随意,没有什么讲究,买什么穿什么,从来不挑剔,但是内心更喜欢穿西装、皮鞋。
上大一时,我有了第一件西装,是二姐请人做的;上大二时,我有了第一双皮鞋,是嫂子给我钱买的。
1988年,我考上了聊城师范学院(今聊城大学),家人很是高兴。二姐在集市上买了一块浅灰色带花纹的布料,请裁缝给我做了一件西装,我穿着它走进了大学的校门。那时的西装无论质量还是款式,都同现在的无法相比,但在那个年代,能穿上西装已经很不错了。那件西装,我穿了好多年,都旧了也舍不得丢弃,因为它凝聚着二姐满满的爱。
第二年“五一”,哥哥结了婚。嫂子个子不高,但是很俊俏,爱说也爱笑。嫂子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冷清贫穷的家增添了些许温暖、生机。
哥哥和嫂子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学校看我,周末还让我去他们租赁的房子里吃饭。小屋不大,但很温馨。我大学同学都羡慕我有这样的好哥哥和好嫂子。
哥哥头脑灵活,工作干得好,还写一手好字。谁家有红白喜事,都会喊他去帮忙记账。
1989年临近年底时,哥哥说准备去街上卖春联,让我去帮忙,我痛快地答应了。
过了腊月二十,聊城大街上到处都是卖儿童玩具、卖小吃、卖春联的小商小贩。那时候还没有这么多汽车,在路边找个地方,只要不妨碍交通就可以摆摊。
卖春联的小商小贩主要集中在利民路南北两侧。绝大多数人是批发印制好的春联来卖,色泽光亮,价格也便宜,很受年轻人的喜爱。独有几位老年人是现写现卖,价格比批发来的自然贵不少,一些年龄较大的顾客以及书法爱好者喜欢这样的春联。哥哥也加入现写现卖的行列,但是他是里面最年轻的。
哥哥借来一辆三轮车,又在三轮车上铺了一块大木板,用来放笔墨和红纸。哥哥现写现卖,生意比较好,摊位前围满了人,有挑选春联的,有咨询价格的,还有观赏哥哥写字的。我拿着哥哥写好的春联随便再找个地方摆摊,一天只能卖几元钱。
卖春联挣钱不多,但非常辛苦,天不亮我和哥哥就得冒着严寒来到利民路,晚了就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摆摊了。中午吃饭也没个准点,有时候一天连口热水都喝不上。天黑后收摊回家,嫂子做好饭,我们简单吃一点儿,又得接着忙活——哥哥写好一批春联,好第二天卖,我和嫂子帮着给字涂金边。忙活了好几天,到了腊月二十八,我和哥哥卖春联的钱加起来,仅100多元。
腊月二十九的上午,我要回老家了。嫂子拿出30元钱,让我买双皮鞋,我推辞不要。嫂子说上大学了应该穿得好一点,我拗不过她,接过了这30元钱。
我兴高采烈地来到聊城百货大楼,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我问了好几个服务员,才找到皮鞋专柜。我不知道什么牌子的皮鞋好,就随意选了一双黑色的,穿着感觉合适就买了下来。走出大楼,我来到一个修鞋摊前,给新买的皮鞋钉了一个铁鞋掌。穿上皮鞋,脚下发出“当当”的响声,我似乎又“长高”了不少,走起路来会不自觉地昂首挺胸。
回到家,父母听说是嫂子给钱买的皮鞋,特别高兴。邻居们看到我穿着皮鞋,也投来羡慕的目光,毕竟那个年代农村穿皮鞋的人少之又少。
时光荏苒,岁月流淌,一晃35年过去了。我现在回忆起来第一次穿皮鞋的情形,心里还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