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 刘孝鹏

每当路过东昌宾馆时,我都忍不住要往院里瞟几眼,看到一栋办公楼上“威海市商业银行”几个大字时,就会想起我以前在威海的那些时光。

2008年,我独自一人到威海谋生。每天晚上以及周末,在无亲无故的他乡,我就靠着每月一期的《青年文摘》和每天一份的《威海晚报》打发时间。也就是这个时候,我和《威海晚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我在《威海晚报》上看到一篇时评,读的时候感觉特别熟悉,好像是以前在哪里看过,于是就翻了翻自己制作的时评剪报本,还真找到了出处,再细瞅,发现竟不是同一个作者。

也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就按照版面编辑留的邮箱地址写了个邮件,以热心读者的身份提醒编辑,审稿时要多注意,大段的借鉴是不可取的。没想到的是,编辑竟然回复我了,对我表示感谢,并让我也试着写写。

那几天正赶上高考成绩放榜,全社会都在热炒高考状元,我就着这个话题写了一篇时评《请不要拿高考状元说事儿》。第二天,这篇时评竟然见报了,篇幅还不小。在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纸媒特别火爆的年代,我们单位每个部门都订有《威海晚报》,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同事们逐渐认识了会写文章的我。

当时,《威海晚报》有很多广告赞助,所以,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50元稿费,还收到了一张同等价值的金龟馅饼代金券。我写作的兴趣更大了,专门琢磨了《威海晚报》各版面的内容和写作风格,没事就投稿,还注册了它的官方微博——海岬博客。后来,我每隔几天便有一篇文章发表,赚的稿费越来越多,收到的各种代金券也越来越多,什么蜂蜜代金券、海鲜大礼包代金券,并且都不是满返的那种,而是无门槛消费。

在威海工作的那几个月,我和同部门一个与我年龄相仿、来自甘肃的小杨成了“饭搭子”。他带我走遍了单位附近的大街小巷,我带他吃遍了可以用《威海晚报》送的代金券支付的各式快餐。

回想起来,那可真是一段轻松快乐的日子。送走了2008年威海那个不算炎热的夏天,看过了北京那场异常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我去了刚果(布),小杨去了坦桑尼亚,自从离别后,我俩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后来,我听说小杨从公司离职了,在坦桑尼亚开了一家汉堡餐厅。再后来,又听说他的餐厅开得很大。不知道我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小杨。

在威海的那段日子,我没事就在海岬博客上写一些略带伤感的散文。一位经常逛博客的副刊编辑注意到我写的文章,开始频频向我约稿,我的不少散文被选用。后来,我与这位编辑渐渐熟悉了,聊得就多了起来,聊天的内容也从约稿变成了怎么更好地写稿。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站在编辑的角度怎么选稿。

再后来,这位编辑知道我去了非洲,还主动找过我,让我工作之余多写写在非洲的见闻,她负责刊发,等将来写得多了,可以结集出版。刚开始我还挺兴奋,写了四五期,后来因为工作忙,再加上有7个小时的时差,交流起来不方便,就停笔了。现在想来,我也许错失了一个出书的好机会。

2014年,我回到东昌府区定居。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时不时回忆起在威海的那些时光、那些人、那些事。

2024-03-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7560.html 1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