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经典
——读《经典常谈》
○ 安格
近日,我阅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具有高超文学造诣的朱自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也让我对中国传统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
《经典常谈》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朱自清先生却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他在这本书中,以浅明而切实的文字,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经典作品。从《说文解字》到《周易》,从《尚书》到《诗经》,再到《春秋三传》和《四书》,从《战国策》到《史记》《汉书》等,朱自清先生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顺序,逐一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经典著作的精髓。温儒敏认为,《经典常谈》讲述重点是古代典籍,以书为点,以点带面,再将若干的“面”相连,呈现中华文化的基本样貌。这对读者而言,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讲述这些经典作品时,朱自清先生不仅注重学术性,更重视通俗性和普及性。他以白话文的形式讲述这些经典文章的来龙去脉、要旨精髓,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古代经典。《诗经第四》的第一段,用浅白的短句,描绘了古人抒发情绪、咏唱歌谣的情景,生动形象;《战国策第八》描写的苏秦发愤读书场面,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汉书史记第九》讲述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之后,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而获宫刑、忍辱著《史记》。朱自清先生用大白话娓娓道来,就是在深入浅出地讲故事……这种讲述方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瑰宝。
对于国人来说,《经典常谈》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和普及传统文化,更在于让读者重新认识经典。《经典常谈》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和魂,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典常谈》让我们重新认识经典、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也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通过我的努力,希望能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