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牛
○ 任重齐
20世纪80年代初,我的家乡鲁西北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那时,我家分得八亩地,父亲乐得合不拢嘴。因耕地需要帮手,父亲便和母亲商量喂养一头小牛,母亲点头同意了。那时生活困难,家里没钱,买不起能干的牛,父亲只好向亲朋好友借了120元钱,买了一头小乳牛。
小牛刚来我家时,眼里满是陌生和恐惧。父亲轻轻抚摸着小牛的皮毛,像是安慰一个受委屈的孩子。父亲为小牛搭建了牛棚,用木板制作了牛槽,用竹筛子筛去草料中的土渣后,再将草料倒进牛槽。
父亲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小牛。待小牛吃过草料,父亲便牵着小牛去责任田里劳作。小牛并不会做活儿,父亲说,这是在让它“练操”。当夕阳的余晖映红大地,父亲便牵着小牛慢慢走回家。
小牛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一年比一年有力气。在父亲的耐心驯导下,小牛学会了各种农活:耕地、耙地、轧麦、打场……与此同时,小牛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夏秋时节的周末,父亲会让我随他去马颊河岸边割些青草,回家后用铡刀把青草切碎。
铡完草后,父亲把切碎的青草装进铁丝筐里,再将铁丝筐放进水缸里晃动。将青草洗干净后,父亲将铁丝筐提出,控干水,然后再将青草倒入牛槽,让小牛食用。
春耕时节,父亲让我和小牛一起拉犁,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那是希望的印记。每每这时,父亲总会一边扶着犁耙,一边哼起梆子腔:
龙凤阁内把衣换,
薛平贵也有今日天。
马达江海把旨传,
你就说孤王驾坐在长安。
……
父亲爱惜小牛。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没打过小牛。倒是我因为小牛发脾气,踢过它一脚,却挨了父亲的鞭打。事后,父亲心疼得掉眼泪。
夏夜,父亲坐在院子里,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给我讲他和小牛的故事;秋天,小牛拉着一车黄澄澄的玉米,欢快地奔走在乡间小路上,父亲的笑声回荡在田野上;冬闲时节,父亲给小牛挠痒刷毛,和小牛一起晒太阳。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小牛成为了我们家的一分子,它见证了父亲的辛勤付出,也见证了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十几年过去了,小牛长成大牛又逐渐变老,牙齿再也嚼不动草料。村里人建议父亲把牛卖给屠宰户,父亲说:“这头牛为俺家出尽了力,流尽了汗,俺不舍……”
如今,父亲已经老去,但他和牛的那段往事却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而对于我来说,那不仅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更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