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情思
○ 张娜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我沿着小区跑道漫步。不远处小院里的石榴、枣已经缀满枝头,我不禁心头一喜,一路探幽而去。这是一座带院的洋房,红墙绿瓦,好不气派,被篱笆围起来的小院别有洞天。
我透过篱笆的缝隙,贪婪地欣赏着小院的风景。这个不到40平方米的小院绿意盎然,院子一角,枣树、石榴树与低矮的灌木错落有致,石砌的小鱼塘古朴精致,几条红色的游鱼让小院更显灵动。绿植深处藏着一座休闲凉亭,可供三五好友烹茶、煮酒、烤肉,畅谈人生。
中国人骨子里有着难以割舍的“院落情怀”。颐和园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以山水为骨架,加上人工雕饰,创造出“如在画中游”的情境。与宏伟的皇家园林相比,普通人家的院子则更多地体现了日常生活的平淡与温馨。一家人在院子里植树种花、养鱼喂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收获愉悦的心情。小时候,我家里有一个不大的院子,夏天,妈妈总会在院子里支一张圆桌,摆满喷香的饭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乐融融。晚上,我和妹妹会在院子里唱歌、看星星,奶奶则在一旁摇着蒲扇,笑嘻嘻地看着我们,爸妈则忙前忙后地收拾饭桌、打扫院落。这也成为我内心深处最温暖的记忆。
从北京的四合院到苏州的园林,再到普通农家小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居住理念——“中和内敛,不事张扬”。这些院落体现了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家族和睦与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翻看历史的长卷,文人雅士大都对庭院情有独钟。庭院是由四面围墙围成的独立空间,花木扶疏,恰似临纸的画卷,每一笔、每一墨,都透露了主人的情思。在这样的空间里,不仅有花草,更有诗意栖居、情感交融。庭院符合中国人内敛的气质,这一方天地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守护心灵的宁静,所以,庭院又成了无数人精神的归宿。
无论是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还是苏轼的“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亦或是辛弃疾的“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小小的一方庭院,既有春光藏不住的哀婉伤春之情,也有远离世俗寄情山水的惬意,更有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思。
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庭院对于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而言,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一处逃离尘世喧嚣的隐秘之地。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无论快乐、忧愁、愤怒或是平静,都能在这个小小的天地中真实地表达出来。
近现代的诸多文人墨客,对院子也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当代著名作家冯唐也说:“心目中理想的房子,要有个大点儿的院子。有树,最好是果树或者花树,或者又开花又结果。”
守一处院落,醉揽天上月,闲时坐观云,这何尝不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