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创新,让基层文化需求更“解渴”

□ 刘庆功

7月22日,聊城市美术馆在阳谷县侨润街道谷北社区开展红色文化美育课堂,以节能降碳漫画展与红船手工制作的形式,让40余名少年儿童在暑期里提升了环保意识,也在手工实践中触摸到红色精神的脉动。这场活动是该馆“群众身边的美术馆”系列实践的生动注脚——在硬件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正是创新的力量,让优质文化突破场馆边界,真正普惠广大民众。

面对没有固定展厅的困境,聊城市美术馆的创新实践充满智慧。没有气派场馆,艺术却可以走进学校课堂、田间地头、医院走廊;缺乏专业设施,巡回展、手工课、花艺等活动亦让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这种“无中生有”的创新,以主动送上门的姿态贴近群众,改变了文化服务“等群众走进场馆”的被动模式,为文化普惠基层提供了新思路。

在沙镇镇文化站“廉韵清风”展中,笔墨丹青成了传播廉洁理念的使者;郭屯社区的扇面绘制现场,邻里情谊在艺术创作中升温;莘县柿子园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乡村孩子用蜡笔描绘田野童真……这些场景印证着文化普惠的真谛: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载体奢华,而在于同受众的情感联结。聊城市美术馆用“散点式服务”织就文化网络,让那些曾受限于场馆空间的优质资源,化作涓涓细流浸润基层。

“业务拓展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的理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党建引领下的文化服务,既解决了“场地不够怎么办”的现实问题,更明确了“文化为谁服务”的根本方向。当艺术工作者带着展品和课程走进社区、乡村,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立场。这种立场让创新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确保文化普惠不流于形式,真正让群众成为受益者。

如今,“群众身边的美术馆”已覆盖6个县市区,其成功的秘诀在于将局限转变为拓展服务的契机。场馆条件的限制,促使服务更深入基层,让文化工作者更真切地感知群众的实际需求;设施的朴素,反而激励着活动形式上的创新,让艺术表达贴近生活、饱含温情。这种基于实际探索出的创新路径,打破了“文化场馆规模决定服务效能”的固有认知,证明只要坚守服务初心、善用创新思维,小场馆也能释放大能量,让文化普惠的触角延伸得更广。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硬件短板常被视为最大瓶颈。但聊城市美术馆的探索表明,比场馆更重要的是服务理念,比设施更关键的是创新能力。这束从聊城街巷里弄升起的文化微光,照亮了文化普惠基层的新路径。它昭示着:文化普惠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个创新实践,让艺术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让文明浸润百姓心田。场馆条件纵然有限,但只要创新的引擎持续运转,优质文化就一定能跨越山海,让每一个基层角落都沐浴在文化的暖阳中。

2025-07-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594.html 1 创新,让基层文化需求更“解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