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堂食外卖“双标”,如此“卖相”不可取

□ 侯莎莎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揭露的堂食外卖“双标”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快餐店使用预制菜充当现炒“硬菜”,为外卖更换低价调和油和陈米……这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操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撕裂了商业诚信的底线。这一现象背后,是商家在成本压力下的妥协,也是外卖行业食品安全隐患的集中体现。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笔者认为,需从制度约束、技术赋能和消费者监督三个方面发力,让外卖与堂食回归“同质同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商家在堂食与外卖上的“双标”行为,直接动因是经营成本的压力。烤串店老板张先生的案例颇具代表性:一份30元的外卖套餐,扣除平台抽成、包装费等成本后,净利润仅为堂食的一半。平台抽成逐年上涨,食材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商家为维持利润,不得不“降本增效”。而牺牲品质导致信任危机,消费者不买账,商家经营陷入恶性循环。

然而,商家的苦衷不能成为失信的理由。上海松江推行的“食安码”提供了正面示范,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食品的溯源信息、企业资质、明厨亮灶情况等,从而增强了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感。此举为商家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订单纷至沓来。由此看来,明厨亮灶、诚信经营非但不是负担,反而能成为商家的核心竞争力。

要根治堂食外卖“双标”,仅靠商家自觉还不够,还需依靠制度约束和技术赋能。当前,重庆、杭州等地推出无堂食外卖标准或行业管理规范。下一步,需细化规则,明确平台、商家与监管部门的权责。如,平台优化算法逻辑,减少低价竞争,为商家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监管部门加强抽检力度,对“双标”行为实施惩戒。

食品制作透明化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美团“浣熊食堂”的尝试值得借鉴:通过实时直播后厨操作、公示食材供应链信息,消费者可以“云端”全程监督食品制作过程。这种“透明厨房”模式若能在全行业推广,将极大压缩商家弄虚作假的空间。社会舆论也需持续聚焦“双标”问题,通过媒体曝光和公众监督,形成对商家的道德约束。

堂食外卖“双标”现象暴露的不仅是商家的不诚信行为,更是外卖行业的治理短板。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商家守住良心底线、平台优化利益分配、监管部门筑牢制度防线、消费者积极行使监督权。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当每一份外卖都能经得起“和堂食比一比”的检验,经得起线上围观,消费者的疑虑才会真正消散。

2025-07-2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3598.html 1 堂食外卖“双标”,如此“卖相”不可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