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无诚信流量成为互联网“害群之马”
□ 刘庆功
10月17日,网红“柴怼怼”及其妻子肖某因销售伪劣产品被依法逮捕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涉案金额高达500万元、涉及300余名消费者的案件,不仅是对个体违法的严厉惩处,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互联网生态的隐忧:当流量剥离诚信底色,便会沦为搅乱市场、伤害公众的“害群之马”。因此,主动筑牢防线、强化监管,才是遏制此类乱象蔓延的关键。
互联网的崛起为普通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内容创作到直播带货,无数人借助数字平台展示才华、实现价值转化。他们或在垂直领域深耕,以优质内容积累粉丝;或搭建产地直供渠道,推广特色产品。这些实践既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也让他们赢得了社会认可,真正实现了名利双收。这种新型经济模式打破了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本应是推动商品流通、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流量红利的诱惑下,部分从业者却将诚信抛诸脑后,成为互联网生态中的“害群之马”。
柴怼怼便是典型——他不仅编造涉企虚假信息蓄意抹黑他人以吸粉引流,还将染色处理、可能危害健康的劣质玉石,冒充高价和田玉籽料销售,甚至售卖无治疗功效的中药。据南都·湾财社报道,消费者寄交的130多件玉石样品中,超100件因品质过差无鉴定意义,经价格认证的样品大多仅值30元至455元,与售价有天壤之别。更严重的是,这类行为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当无诚信的流量能轻松获利,合法经营者的努力便会被抵消,公众对网络平台的信任也会逐渐崩塌,原本便捷高效的消费渠道,就会慢慢变成消费者不敢轻易踏入的“雷区”。
当本应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网络平台,被无诚信的流量裹挟,其促进流通、服务民生的核心价值便会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整个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显然,要阻止无诚信的流量成为互联网的“害群之马”,监管不仅不能缺位,更要主动发力、精准施策,需要从“事后惩处”向“全链条防控”升级。正如专家所言,应建立更严格的处罚机制,对头部主播、高流量账号实施重点监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商品进行售前筛查,从源头切断无诚信流量的获利路径。大凉山整治“网红经济”乱象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从账号孵化、内容制作到商品供应,实现全流程覆盖,才能有效打击违法行为,挽回公众信任。
除了监管发力,平台与从业者的责任同样不可缺失。平台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商品审核机制与主播准入标准,不让平台成为无诚信流量滋生的温床;从业者更要清醒认识到,流量只是吸引关注的手段,诚信才是长久经营的根基,摒弃“赚快钱”的短期逐利思维,才能真正在互联网浪潮中站稳脚跟。
互联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靠诚信筑基、监管护航。唯有各方协同发力,主动防范无诚信流量危害社会风气,才能让互联网平台回归服务本质,成为便捷透明、互联互通的载体,真正释放数字经济的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既是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是对互联网未来的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