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7版:一城湖·文韵

活到老 学到老

聊城 潘政

最近有机会去大学里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培训,看着校园里那些意气风发的年轻学子,觉得到了自己这个年龄又重新回到课堂,正应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老话,仿佛时光倒流,感触颇多。

培训课程设置的内容很广泛,这也给了教与学更加宽广的空间。其实,教师讲课就是告诉学生如何以他的视角看待问题,以及学生可以从中汲取什么。年幼做学生时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成人的培训目的更多的是交流和沟通,所谓“教学相长”这四个字我觉得更适用于成人。通过个人努力,每天都在或多或少地改变着自己,虽然人与人不一样,但十天的培训让我认识了几个观察问题的角度,也让我的三观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学生和老师的年龄都不小了,然而老师讲得卖力,学生听得认真。看着班里的同学——自己的同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想到了将来,班里的学生平均年龄40多岁,在这样的年龄段,我不知道通过个人努力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人的优点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拥有,但也可能自然消失,古人说“老要张狂少要稳”等,正是从主观的角度来校正客观的得失。回顾整个培训过程,总体来说多数教师的讲课质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至少没有任何人在课堂上进入睡眠状态,这殊为难得。李敖说,名人演讲“不可不听,不可再听”,老师里没有名人,但能做到让大家都听,就足以看出老师的实力了。

课堂教学和日常读书一样是灌输知识,学习知识是人们进步的必要途径,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知识的增加与经验的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小时候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技能,是“学有所长、立身有道”,那么年龄大了,有“所长”了呢?就该想办法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古人云,“立德、立言、立行”,我们虽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也应该朝着这方面努力。我非常欣赏那些在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的人,觉得哪怕在其擅长的领域有一点点常人所不及之处,也是上天的厚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很多机关单位及工厂里都有数不尽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那种向上的社会风气,是对知识执着追求的一种体现。

“人过三十不学艺”是从人的生理上讲的,非常正确,但这里的“不”应该是不适合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或者不要。当然,有些技能要有童子功,越早越好,没有童子功成不了,但没有童子功也无需焦虑,没有童子功更应该学习,在这个信息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学习的目的应该是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丰富人生,学习应当成为我们的生活需要。

诸葛亮说:夫学须静也。年龄越大杂事越多,也越懒惰。人过了四十,即便读书,大多数也只是为了消遣和休息,还有几人能坐下来有目的地为了长知识而静心读书?读书应当成为一个聪明人的生活必须。打个比方,我们自身是一个可以充电放电的蓄电池,学习的过程就是充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像放电,放电的力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充电的时间。多学习、多充电永远是提高生存智慧的不二选择。

2022-04-1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942.html 1 活到老 学到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