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程建设注入“红色力量”
——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把支部建在工地上
■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我们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打造一支过硬队伍,按照标准抓规范、抓细节,建设水利工程标准化工地!”4月12日一早,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杨玉广就来到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一期)施工9标段岳胡庄泵站工程建设工地,召集水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召开标准化工地建设碰头会。
而在二干渠周店至陈口段13公里的堤防上,机器轰鸣,冷再生拌合机正在对原路面进行拌合,刮平机及时整平,洒水车跟进洒水、防止扬尘,施工现场秩序井然,一派繁忙景象。
位山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一期)是全省重点水利工程,也是我市构建现代水网体系的重要工程之一,总投资2.75亿元。工程主要包括渠道护底41.58公里,渠道衬砌12.2公里,新改建建筑物30座,改建管理道路31.48公里等。
为确保工程建设任务高质高效完成,自3月底开工以来,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创新实施“党建+1+2+N”项目建设管理体系,推行党建进工地,成立1个重点项目工作领导专班,组建综合协调、督查考核2个办公室和4个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组,努力建设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安全工程、精品工程,让工地涌动着“红色力量”。
位山灌区扎实推进党建进工地工作,把支部建在项目上、把党旗插在工地上、把身份亮在岗位上,促进党的建设与项目建设双融合、双促进,为项目创优、管理增效点燃强有力的“红色引擎”。成立4个临时党支部,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要求建设党员活动室,打造党建新阵地。党员的权利、党员的义务、“三会一课”、谈心谈话制度、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上墙,设置党员承诺践诺栏,为参建党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阵地、活动阵地、组织阵地。以支部联建、理论联学、业务联动为抓手,激发参建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解决工程难点堵点、推进项目建设管理的强大力量。
为确保工程建设与春灌供水“两不误”,市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统筹谋划,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供水服务,全力保障春灌用水。同时,科学安排,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开工一个;开工一个,建好一个”。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为工程建设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
实行“周调度”制度,集中调度工作进展,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各工作组紧盯施工一线,零距离发现问题、零障碍沟通协调、零时间整改落实,做到问题发现在工地、反馈在工地、解决在工地。
该工程实施后,将改善灌溉面积3.4万公顷,年节水336.6万立方米,年增产粮食3332万公斤,对水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等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