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学生多元化发展奠基
——东昌府区风貌街小学探索“双减”背景下的育人新路径
■ 刘小希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校教育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在东昌府区风貌街小学校长杨文杰看来,这项新政向教体工作者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此次改革并非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从微观着手,实现系统变革,构筑一个以育人为中心的‘新生态圈’。”
在风貌街小学,伴随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学校专业服务能力、多元育人能力逐步实现“双增”。在落实“减”的同时,该校形成“增”的亮点,以“增”促“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聚焦减负——
“小作业”写出“大文章”
“作业少了,也更有趣了!”该校五年级学生赵泽芳说。
少而精的作业背后,是该校开展的一场“作业攻坚战”。
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尝试布置设计课内外相结合、教学与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作业,从单一的书面作业向兼具体验式、趣味性和有效性的作业转变,让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提升素养,锻炼能力,培养情感。
以数学作业为例,传统的重复性习题练习,已经被各类重应用、重实践的趣味性作业替代。此外,数学学科还与语文、美术等学科结合,学生们通过说数学、画数学,实现知识的入脑入心。
由此可见,“小作业”中也有“大文章”。实际上,这篇“大文章”的写就,也与该校强化作业管理的实践密切相关。
风貌街小学坚持学科集体备课制度,要求作业立足课程目标,把握好重点和难点,紧扣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体现出层次性。作业可分必做和选做两种,鼓励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另外,该校持续加强年级学科组作业统筹,要求年级内进度基本一致,作业内容基本一致,便于学校整体监控,组长每周把每日课堂作业设想与备课组教师进行商讨,每班学生作业逐日记载,装订成册,有案可查。
“加强作业管理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更是学校落实‘双减’主体责任的应有之义。我们的这场‘作业攻坚战’,旨在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愉快体验,感知学习意义,建构知识系统,发展探究能力。”杨文杰说。
关注增质——
习惯养成做起“加减法”
“‘曹’字有多个横竖笔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横平竖直……”
在风貌街小学5月17日的写字课上,学生田雨桐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与此同时,台下的学生也在自己的本子上开始练习。
这样的写字课,风貌街小学的学生们每天都在进行。这也是该校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好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们来说特别关键。”杨文杰深谙其道。
为此,学校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在培养好习惯上用“加法”,矫正坏习惯中用“减法”,并健全星级评价等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细看该校的星级评价表,学校从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运动与健体、艺术与实践、特长与表现等多方面出发,确定了习惯之星、知礼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书法之星等多项评价称号,以“多星”取代原来的“三好”,构建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这样的举措也在学生中激起强烈反响。田雨桐说:“通过选星、争星、授星,我们每个人像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冲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发现了自身不足。”
在“双减”背景下,该校通过评价的“指挥棒”,对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引导、激励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敢于挑战、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的好习惯,也向成为“全面+个性”的多元化发展人才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