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夜校”为基层党员“充电蓄能”
——临清市积极探索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新路径
■ 本报通讯员 张文娟
“各位村民请注意,‘党员夜校’又要开始了,请全体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后备力量做好学习准备……”5月18日傍晚,临清市尚店镇前宅科网格村的大喇叭如期响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在临清市16个镇(街道)600个自然村(居民小组)每周都会上演。
2022年1月,临清市委党校在农村“党员夜会”的基础上开办农村“党员夜校”,组织教师送教上门,一周一课。经过近4个月的创新实践,“党员夜校”不仅成功破解了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做实农村党员教育的难题,而且成功搭建了一条党校教师与基层党员上下联动的沟通桥梁,同时提升了基层党员理论素养、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了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自从‘党员夜会’‘党员夜校’开展以来,村里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松林镇西丁村党支部书记张梦军说,“以前开会没人来,现在一说开展‘党员夜会’‘党员夜校’,都愿意来,听听专家教授讲课,心里更敞亮。”截至目前,临清市已开展党员夜校9次,教师、专家分赴90个教学点,讲授100余课时。
临清市委党校每周联系一个镇(街),组织全体教师每周四晚上分组分批下沉到村级教学点,参加“党员夜会”,举办“党员夜校”,宣讲理论政策、调研群众需求、共谋发展实策、助力村镇发展。这一举措助推了“党员夜会”积极发挥功能,做到了双向融合,共同发展。
每期夜校开课前,授课教师在掌握当地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认真调研征集农村基层党支部、一线农村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弄清楚他们最想听什么课、最想学什么内容,按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选题安排,实现订单教学、精准送教。
村级教学点“党员夜校”的开办,不仅为党校教师基层送教搭建了平台,也搭建了党校教师联系群众、深入调研、了解基层的重要桥梁。在夜校送教过程中,实现了教师的政策理论知识同基层党员群众的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互补。目前,党校教师已围绕“农村法律顾问工作及矛盾调处机制”、乡村治理“四项制度”、“农村婚俗彩礼”等基层现实问题展开深入调研,为撰写高质量高水平咨政报告提供了大量一手参考资料。
“‘党员夜会’‘党员夜校’开办以来,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榜样,学习积极性、干事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群众关心的胡同内路灯缺失、出行难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张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