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 潘政

年龄大了有个好处,就是人生体验比年轻人更多。这些经验学不来也没人教,而且每个人各有不同。比如说前些年北方的天气一入秋便有雾霾,严重时门窗都不敢开,即便身处三四线小城市,开车也要单双号限行,对面近距离内见不到任何物体,心情无比压抑厌烦。那时曾到云南某地旅游,遇到一个小导游,提起雾霾,他一脸懵:雾我知道,这个霾是什么样子呢?引得同行人满脸的无奈和羡慕。今天,我们说说喝茶。

我的人生初体验不少来自旅游,真正意义上的喝茶就是因为很多年前的旅游。在福建的某个景点,第一次喝铁观音工夫茶,才知道原来茶叶还可以这样喝、有这么多的讲究。这样喝的味道确实比简单冲泡出来的好,以前是为了解渴,现在是享受生活。那些年,全国都在流行喝铁观音,我至今还记得“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的顺口溜。后来接触茶艺多了,才知道这一行有这么长的历史、这么多的学问、这么雅的文化。北方人以前不这么喝的,一般是抓一把茶叶放在大玻璃杯里,也不洗,泡上后时间久了,便只看到涨起来的茶叶,看不到水了。喝铁观音工夫茶比用大杯泡要科学和舒服得多。后来,又流行喝普洱、大红袍、安化黑茶、凤凰单枞、福鼎白茶等等。在这一点上,茶和酒有些类似,每种茶叶有自己独特的香味,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品种。随着工夫茶的兴起,不少人的办公桌边便多了个茶台。

喝茶和文学的缘分很深。从古至今很多名家都是酷爱喝茶的人,杨万里、陆游、林语堂、鲁迅、老舍、李洱等等。其中,杨万里颇具个性,他负责过广东茶盐事务,这对爱茶之人来说,无疑如鱼得水,曾有诗说:“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能将茶鼎烧穿,虽然夸张,但足见其对茶的热爱。他老年时曾因过量饮茶致病,但仍然“初心不改”,对茶一如既往地热爱。在词中写道:“旧赐龙团新作崇,频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其实这怨不得茶叶,只因碍于科学和信息的局限,老先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茶而已。茶叶有寒性、凉性、平性和温性的区别,喝茶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季节、年龄、体质、时间等等找到适合自己的茶,要不断地学习,灵活地调理,否则,年龄大了怎么能不得病?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的《喝茶》一文中写道“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此段话令好些人记忆犹新。但是我觉得今天的社会能享受这种“清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有闲心坐下来喝茶。记得某位大佬谈做企业的境界,说企业做到最佳处,一天只做三件事:“喝茶、融资、用人”,这话充满了力量和厚度,也充分说明了喝茶的作用不可替代。

现在我每天坚持大量阅读,有些书如药,虽然很苦,但硬逼着自己也要吃下去,因为对身体有益处。其实,人要做到自私很容易,但做到爱自己很难,有时我想,这辈子只要有“茶、烟、书”就够了,我的精神世界便不会寂寞,就有创作的源泉。如今,每个周末清晨,吃罢早餐,我会烧上开水,闷一壶上好的贡眉,去写小说。茶作为一种精神稳定剂,能够让我的文字如泉水般潺潺流出,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2022-12-2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3034.html 1 喝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