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东阿县铜城司法所让矛调普法走入良性循环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菲

“有些时间久远、盘根错节的矛盾纠纷虽然当时解决了,但后续回访如果跟不上,前期工作往往就白忙活了。”12月16日,东阿县铜城街道人民调解员付茂生说。

让付茂生发出如此感慨的,是村民丁某与村委会因承包土地经营权问题产生的纠纷。

由于历史原因,丁某与村委会因承包土地经营权产生了纠纷。经过付茂生的调解,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村委会同意按照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向丁某支付土地流转金。但付茂生在回访中了解到,丁某担心村委会拖欠,要求一次性支付他7年的土地流转金。经付茂生再次调解,村委会最终同意一次性支付给丁某土地流转金,这起拖延了多年的纠纷圆满解决。

东阿县司法局铜城司法所坚持矛盾化解在一线、普法教育在一线,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性循环,呈现出社会和谐、乡村振兴的良好景象。

铜城司法所坚持法治建设向村覆盖、往户延伸,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铜城司法所坚持提前介入,主动排查,做到预防在先,及时稳控。对于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加强多元化解,做到“矛盾纠纷不查清不放过,纠纷症结不排除不放过,当事人不息诉不放过,滋生隐患不排除不放过”。

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为重点,铜城司法所利用普法平台阵地,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使依法加强社会治理过程成为普法宣传的过程。着力打造普法通道,提升群众法治素养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法律人才;开展法律“明白人”和“示范户”培训教育工作,整合平台资源,为群众学法用法服务;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宣传宪法、民法典和有关法律法规;调解矛盾纠纷时,见缝插针地进行法治宣传,以案释法解答咨询,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身边的生动案例,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权。

此外,铜城司法所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通过必访调解协议内容有没有兑现到位,必访矛盾双方是否冰释前嫌,必访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群众评价的“三必访”工作机制,化心结、消怨气、增和气,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2022-12-20 ——东阿县铜城司法所让矛调普法走入良性循环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3042.html 1 既解“法结”又解“心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