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我的根扎在了基层”

——走近全国优秀法官马敬启

■ 本报记者 孙克峰

本报通讯员 王希玉

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不忘初心,牢记司法为民宗旨,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他就是莘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马敬启。

漫漫基层路

1995年考入莘县人民法院后,马敬启主动要求到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26年。26年间,他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庄,熟悉了乡间的每一条小路,化解了近万件矛盾纠纷。他感慨地说:“我的根已经扎在了基层,我的心已经融入了群众。”

基层法庭处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但这些小事、琐事关系到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为此,马敬启始终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用心用情用力处理每一起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人和,让反目成仇的邻里握手言和,让濒临破碎的家庭和好如初,让侵权者付出代价,让受害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多年的基层工作,让马敬启深刻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实践中,他坚持工作创新,坚持诉讼便民利民,让基层法庭工作有“温度”、惠民“答卷”有厚度。

殷殷为民情

2003年,马敬启办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案件当事人张某的丈夫因交通事故死亡,其丈夫的朋友周某提出,让张某把16万元赔偿款借给他,许诺利息比银行高,张某需要时可随时拿给她。张某感觉周某说得挺好,就把钱借给了周某。但周某在支付3个月的利息后就杳无音信了。

此时,张某的女儿收到了烟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张某却很难凑够学费。无奈之下,张某将周某告上法庭。案件分到马敬启手上后,他深深感到,虽然这对法院来说是一件很普通的案件,但是处理不好就可能耽误张某的女儿上大学,甚至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于是,他立即传唤周某,下了几次传票,但周某始终没有到庭。

马敬启忧心如焚,下决心要把孩子的学费要到手。白天找不到,他就晚上去。他骑着摩托车带着书记员在周某家附近连续蹲守了几个晚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等到外出躲避的周某回家。

最终,经过调解,周某先偿还了张某15000元,及时圆了孩子的大学梦。

丝丝暖民心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一天,马敬启刚走进办公室,就听到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这是一个北京的号码,一个焦急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开庭时我不能去法庭怎么办?你们不能缺席判决我承担责任吧?”

马敬启耐心地向当事人解释: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法院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创新开展了互联网庭审。“什么?不用出门,在家打开手机就能参与庭审,你们不会骗我吧?”当事人还是不相信,他一遍又一遍地指导当事人在网上操作,当事人在亲眼看到法庭的场景画面时,才放下心来。

在审理这起合同纠纷案件时,需要把原告和3个住在不同地方的被告聚在同一个画面中,工作量很大,任何一方不配合就很难正常进行庭审。马敬启不厌其烦地与各方当事人沟通、解释,指导他们解决技术难题。庭审时,各方的声音、画面正常,书记员把各方陈述的意见一字不差地进行了展示,原、被告都认可了互联网庭审工作。当事人高兴地对马敬启说:“你们法官真是方便了我们,辛苦了自己啊!”

在法院工作26年来,马敬启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从未说过“苦”字,从未说过“累”字,从未有过“怨”字,却一直有一个“怕”字,就是怕辜负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怕辜负了党组织对他的培养和重托。

2022-01-19 ——走近全国优秀法官马敬启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471.html 1 “我的根扎在了基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