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朱珊珊:找回番茄的“老味道”

■ 本报记者 张兴国 崔崴

3月27日下午,在山东蒙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的西红柿培育大棚内,东昌府区高科优质种苗繁育合作社理事长、高级农艺师朱珊珊正带领工人栽植番茄幼苗。

“今天栽植的这些幼苗,是我们正在培育的一个新品种,是实验品种,等培育成功后再推向市场,”朱珊珊笑着说,“今天你们来得不巧,现在是育苗期,没有成果,否则一定让你尝尝我们培育的‘口感番茄’,品一品它的‘老味道’”。

朱珊珊说,他们培育的“口感番茄”目前在京东、天猫、盒马鲜生平台上供不应求。

之所以这么抢手,朱珊珊说,成熟后的“口感番茄”,口感清爽、酸甜、绵密,甜度能达到9度以上,而且具有抗裂、抗病毒等特点,方便长时间储存和运输。“去年,我专门测过一次番茄的糖度含量,最高的达到了10.9,堪比西瓜的糖量了!”

什么是“口感番茄”?培育“口感番茄”的初衷是什么?朱珊珊说,业内将注重品质和口感的新品种,统称为“口感番茄”,这是业内发展的新方向。“沙镇有种植番茄的老传统,我父亲之前在沙镇农业技术站工作,对种植番茄等蔬菜很在行,我一直跟着他学习番茄种植技术。”朱珊珊说,那时的番茄沙瓤、汁多、味甜软糯。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沙瓤番茄因为抗病性差、商品率低,逐渐被国外引进的新品种取代,番茄的抗病性得以大幅提升,产量提高,但在口感上却失去了“儿时的味道”。2010年,朱珊珊成立聊城市第一家番茄育种企业,致力于找回番茄的“老味道”。

十余年来,朱珊珊不断从全国各地收集番茄“土种子”,也买下许多番茄新品种、“洋品种”的使用权,总投入超过500万元。为提升技术研发能力,他们还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国内多家院校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并与聊城大学合作,共建聊城市蔬菜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朱珊珊和她的团队经过自主研发和“引智”合作,开发出了一大批高科技新品种,“忆往柿”“卡美拉”“蒙恩5号”“蒙恩18号”等8款新品种,已在农业农村部登记注册,并通过新品种授权审批。检测数据显示,新品种的营养物质比普通番茄更高,抗病性、耐储存等指标也不逊于国外品种。2022年,朱珊珊的“口感番茄”种子销售超过1000万元。

目前,该公司在沙镇带动了5处规模化生产基地,种植3000余亩,亩均增收30%以上,产值约1.3亿元,间接带动就业岗位1200个,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去年,东昌府区沙镇沙南村村民张明国尝试种植“忆往柿”番茄,5亩地卖了近20万元。据了解,像张明国这样的种植户,在沙镇还有很多,“口感番茄”真正为农民打开了致富门。

“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心里非常高兴。”朱珊珊说,她现在的工作是番茄良种的培育和推广,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为种植户进行幼苗种植、田间管理等知识培训,及时把自身在长期学习、科研中积累的农艺知识传授给种植户。“普及农技知识,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是国家‘藏粮于技’战略的实践注脚,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朱珊珊说。

2023-03-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27758.html 1 朱珊珊:找回番茄的“老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