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聊城新篇章

■ 王艳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促进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更进一步的科学谋划和全面部署,也为我市“两创”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谱写传统文化“两创”聊城新篇章,要做好研究阐发工作。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梳理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这是顺利推进“两创”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需要继续推进聊城名人研究、加强聊城历史文献整理,继续认真研究,深入阐发,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思想精华,使其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之中。特别是在仁、义、礼、智、信等方面进一步结合聊城实际,挖掘整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典型案例,用生动的故事阐释经典,进而提炼聊城传统文化精神。

谱写传统文化“两创”聊城新篇章,要强化平台载体建设。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通过这些载体和平台,举办专题展览、研学旅游、非遗展演、文物创意绘画大赛等活动,既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这一方面,可以学习借鉴山东博物馆打造“孔子学堂”“历史教室”“自然教室”“美育教室”等教育品牌项目和文创产品的成功经验,使博物馆等现有载体逐渐成为肩负起宣传、教育、研究等职能于一体的文化服务机构。

谱写传统文化“两创”聊城新篇章,要找准现实连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农业经济的土壤中生长并发育起来的,必然带有农耕文明的深深烙印和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要使得传统文化适应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始终保持其生命力,必然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文化要始终保持其生命力,都要通过融入日常生活来焕发新生。传统文化要融入当代生活,关键是找准连接点,寻找其契合当代需求的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乃至科技价值,古为今用,回应时代所需。值得强调的是,聊城市非遗资源丰富,葫芦雕刻、东昌澄泥、郎庄面塑等都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当下的时尚潮流、人们的消费心理相契合,进而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使其真正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2023-07-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722.html 1 谱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聊城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