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指向

■ 王娟 肖太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代表着民族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汹涌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获得现实性的品格。所以,在彼此契合的基础上的“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中国特色的关键。“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落地生根继而根深叶茂,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指向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就缺乏前行的毅力、活力和定力,便不可能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骨气和志气。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是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中华精神命脉的重要源泉,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的独特标识。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巨大上层建筑的转变,新时代新征程要求我们必须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的文化形态,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途径,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通过结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形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向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发展,要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挖掘和弘扬那些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文化基因,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重构和扬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

2023-07-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724.html 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个指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