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河文化”保护与开发 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

■ 胡梦飞

聊城是现今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城市,“两河”交汇为聊城打造黄河、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是聊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抢占区位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加强黄河、运河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系统阐释其内涵和价值,无疑是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聊城“两河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对黄河、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研究阐释不够,对黄河文化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不够,“两河明珠”品牌特色还不够突出,与“两河文化”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沿线地区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短板。

推进“两河文化”保护与开发,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着力做好文化挖掘与阐释。系统梳理黄河、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两河文化”遗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加大对黄河、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打造在全省、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两河文化”研究平台。加大对黄河、运河题材文艺作品的扶持引导力度,推出一批体现聊城黄河、运河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活动,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讲好聊城黄河、运河故事。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两河文化”协同发展。要将“两河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全局的角度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深入挖掘“两河文化”旅游资源,构建文旅产业一体化格局。针对黄河文化保护与开发较为薄弱这一现状,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黄河文化研究课题和文旅项目的支持力度。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遗址公园等场所设施,集中宣传和展示聊城黄河文化。大力发展黄河文化旅游,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聊城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景区。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举办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东阿艾山牡丹节、高唐书画博览会等特色节庆活动,全方位搭建“两河文化”展示平台。发挥新媒体优势,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策划专题栏目,丰富“两河文化”传播渠道。深挖黄河、大运河文化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促进文旅深度融合,重点打造“两河之约”“我家门前有条河”“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实现聊城“两河文化”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根据聊城沿黄、沿运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具体实际,精心设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充分利用沿线地区非遗资源优势,设计和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聊城特色的非遗品牌。大力发展与“两河文化”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工艺设计、会展旅游等一批新业态,擦亮聊城“两河”文创品牌,真正将聊城打造成为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的“两河明珠”城市。

【作者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运河文化史与文化遗产保护。本文系2023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文旅融合背景下聊城‘黄运文化’保护与开发研究”(NDZD2023066)阶段性成果】

2023-07-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3723.html 1 推进“两河文化”保护与开发 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