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苦夏漫漫话小暑

■ 王婉若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夏至后15天,斗柄指向丁位时就是小暑。暑,表炎热,小暑为小热,意思是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万物在小暑这一天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而呈现“物候”,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唐代诗人元稹这首《小暑六月节》节气诗完整地描述了小暑三候。随着小暑到来,热风扑面;大雨将临,竹子在风中喧闹,雷声中山色灰暗;一场场夏雨后,门窗深印青霭,台阶长满绿苔;老鹰为攀碧落清凉,习练搏击长空;避暑的蟋蟀躲到庭院的墙角下鸣叫,催人心烦。

农谚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热,是小暑给人的第一印象,宋代陆游在《苦热》中吟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表现的就是这种坐在蒸锅中涔涔出汗的状态。正因为小暑气温高、日照时间长,在我国自古就有在小暑时节晒衣服、晒书画的习俗。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这里的“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式衣服。除此之外,民间的轿铺、皮货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这样既能除霉味,又能防止衣服、书籍等受潮生虫。关于晒书这一习俗,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还有这样一个风雅趣事,即东晋名士郝隆,见邻人皆晒衣被,就跑到太阳底下平躺着,掀起衣服把肚皮对着太阳。旁人不解地问他在干什么,答曰:“晒书。”

“雨气西山黯未开,更闻小暑一声雷。不烦走马冲泥苦,便可乘船入市回。”(《牵牛花十二韵》)清人朱彝尊在小暑的境况就要比陆游好一些:小暑这天响起雷声,将会迎来一场大雨,再也不用骑马出去,弄得一身泥土,倒是可以乘着船儿进城,再乘船回家。小暑的雨不仅便利了行舟,更对伏旱的农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农谚有“伏天里的雨,锅里的米”之说。宋人刘克庄《久雨六言之四》说:“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农历六月是一年的年中,农人经历了夏收、夏种,把收获的新米祀神、祭祖,祈盼秋天的好收成,之后饮酒“食新”,犒劳上半年的辛苦,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结束后,田间的农活也不能松懈,清代袁景澜《田家夏日》便描绘了农人在溽暑中辛勤劳作的情景:“满树凉露树烟青,早作田家望晓星。妪起晨炊翁出户,牵牛前向踏车亭。当午耘苗汗雨蒸,夏畦无处觅凉冰。田中粒米皆辛苦,寄语官仓莫浪徵。”

应对漫漫苦夏,如何消暑?古人自有妙招。唐代孟浩然傍晚散发开窗纳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夏日南亭怀辛大》)在夏夜清雅的荷风、竹露、古琴中,辗转出一缕怀想友人之情。宋人秦观则在柳荫里支起胡床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夏日焦躁的心情在莲花幽香中逐渐安定了下来。宋人晁补之躲到气候凉爽的玉溪与友人烹茶、分茶,写下“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的诗句。

小暑至,一年已过半。夏夜纳凉,仰望星空,品味诗意,看点点萤火,有如碧落繁星,忽闪忽闪,伴随着人们度过这浪漫的仲夏之夜。

2023-07-0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4343.html 1 苦夏漫漫话小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