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土气”碰撞“科技范”
——朝城镇以工业化思维运营食用菌产业
■ 本报记者 苑莘
6月20日,又是一个高温天气,位于莘县朝城镇的富邦菌业食用菌生产车间里却非常凉爽,恒温恒湿的环境里,一个个菌棒上满是小伞,带给人们丰收的喜悦。
莘县朝城镇是全省高标准全功能全产业链的食用菌产业园区,也是全国最大的草菇周年化生产基地,一年四季稳定出菇。“新式菇棚安装了可控式空调,一年栽培4—6个周期,每平方米的产量可达18公斤。”富邦菌业公司总经理宋益胜介绍。
富邦菌业是一家创新型驱动的农业公司,该公司自主开发了新型周年化高效出菇棚,获得了国家新兴技术发明专利。通过先进的控温、控湿技术,实现食用菌的周年化生产,也就是一年四季都可生产,大大提高了食用菌产量。目前该项技术成果已推广到北京、河南、河北、陕西、安徽、浙江等地,造福了成千上万户食用菌种植户。
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催生创新型企业的重要因素。朝城镇食用菌基地始建于2012年,占地1000亩,经过多年建设,现具备食用菌菌种生产、培养料集中发酵、食用菌周年化栽培示范、食用菌交易等多项基础功能,是莘县乃至全省知名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基地主要生产草菇、双孢菇、黄金针、姬松茸、羊肚菌等10余个品种,年产食用菌10万吨,消耗农作物秸秆10万亩,年产有机肥1万吨,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朝城食用菌种植能有现在的规模,离不开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朝城镇副镇长李建武表示。
以工业思维抓农业,是朝城镇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当地在管理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供、销、技术服务一体化,有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利用“隧道式培养料发酵设施”统一提供发酵料,利用周年化高效节能出菇棚,规范出菇棚建造标准,各地种植户分散出菇管理。通过统一提供菌种和技术服务,解决了广大种菇户发酵料制作难度大、质量不稳、不能四季出菇等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创新、标准化生产,这些理念让朝城镇的蘑菇棚逐渐转型成为农业车间,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据介绍,朝城镇未来将通过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提高供种保障能力。同时,加大与农科院和高校的新品研发合作,加快食用菌品种的更新换代。该镇计划每年选育2—3个食用菌新品种,筛选出1个主推品种,利用3—5年的时间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使朝城食用菌生产形成多品种栽培的良好格局,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