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王伟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三农”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在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把着力点放在产业、生活、治理和人的现代化。

一是实现产业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振兴是关键。要因地制宜,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延长特色产业链。打造国内外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多途径增加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推动乡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职业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协助农民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帮扶力度,使龙头企业向带动面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层次发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和升级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建立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

二是实现生活现代化。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公共服务的便利度以及人居环境的舒适度。通过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的方式从整体上改变乡村容貌,培育村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补齐养老、教育、医疗等乡村公共服务业的短板,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三是实现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制度机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在治理主体及其执行力。针对当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治理理念滞后、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治理能力弱化、治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要发挥各治理主体协同共建的积极性,消除矛盾、化解困境、改善民生,尽快改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通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在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结构、治理技术等层面实现现代化,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四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通过均等化、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在享受乡村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人的现代化;要巩固对已经脱贫地区的后续帮扶工作,补齐短板,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对特色高效农业现代化的认知,强化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转变,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转向以新技术、新机械、新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培育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单位:中共莘县县委党校,本文系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2023-09-1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38617.html 1 四个方面精准发力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