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探析
■ 张莎莎 王伟 路军
2023年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当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传统手工艺类项目的成果转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聊城传统手工艺类项目众多,发展情况不一,有的通过政策扶持及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发掘出传统手工技艺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有的受传承人及项目本身存在问题的制约,发展态势并不乐观。
经济特征明显的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如聊城铁公鸡制作技艺、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整体保护状况良好、需求及应用范围较广,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小规模生产售卖美食、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品牌化发展仍不够完善,离产业化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艺术特征明显的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如东昌雕刻葫芦、茌平剪纸等,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能。虽然因为项目的物料需求带动当地形成了集葫芦种植、葫芦生产、葫芦加工、葫芦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鉴于项目手工制作、艺术创作的特性,无法实现量产,再加上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多年逾花甲,无力进行非遗项目的创新和发展,年轻一代大多外出打工,对传承非遗技艺没有兴趣,因此艺术特征较为明显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面临传承青黄不接、发展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要想实现此类传统手工艺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其生存环境,鼓励更多青年投入到传统手工技艺的学习中来,使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工艺特征明显的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如顾氏红木镶嵌技艺、鲁庄造纸、老东昌孙氏锔艺、魏氏柳编等项目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面临着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部分项目资源稀缺或原料减少、成本上升等问题,另外由于项目本身的手工特性,此类项目无法实现量产,多以店铺、作坊等生产形式进行售卖。由于完全靠售卖产品难以维持生活,部分项目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保护发展这类项目亟须针对产品的稀缺性、工艺的精湛性,精准定位消费人群,实现项目的品牌化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带动我市非遗项目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类项目实现创新性成果转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要不断拓宽传承渠道,探索手工技艺类项目产业化发展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使传统手工艺慢慢向市场转变,融入现代生活,引导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形成我市非遗项目传承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本文系2023年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聊城市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品牌化运营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HZ202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