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爱梅:养殖熊蜂反哺家乡
■ 本报记者 苑莘
2021年,在北京工作15年、年薪40万元的李爱梅,返回家乡莘县魏庄镇东王庄村养起了熊蜂。
2022年元旦,大家都在享受假期的悠闲,李爱梅创立的京莘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依然忙碌,大家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当天,王奉镇种植户吕相伟,买走了4箱熊蜂。
年将不惑的李爱梅,高中毕业后就到北京打工。“我在酒店端过盘子,在服装厂干过活。后来进入万科地产,年薪不断增加。”李爱梅说,比起40万元年薪的工作,她更惦念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东王庄村是西红柿种植专业村,李爱梅了解西红柿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其中用药水点花费时费工,而且品质也受影响。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爱梅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的熊蜂授粉技术,决定将这项技术引入家乡。
说干就干。李爱梅辞去北京的工作,返回家乡投资建厂。如今,年产2万群熊蜂的蜂房已拔地而起。2021年3月,李爱梅以莘县西红柿大棚为试点,引进第一批蜂。5月21日,李爱梅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签订战略协议,7月开始建厂房,11月底竣工,12月19日开业。到现在为止,已经卖出200多箱熊蜂。
“昆虫授粉第一个优点是安全高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做过实验,熊蜂授粉的西红柿果实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都比激素点花要高。试点中我们也发现,用熊蜂授粉,西红柿的产量最少可增加10%。”李爱梅说,熊蜂授粉比人工授粉成本要低很多,“一个标准大棚可以省2000元”。
“建设厂房时,我得值夜班守着那些建筑材料,一守就是好几个月。”心怀家乡的李爱梅觉得,吃苦受累并不算什么,“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现在尝到熊蜂授粉结出的西红柿,家人也理解、接受了我回馈家乡的选择。”
一间间蜂房,小小的熊蜂飞进飞出。同样忙碌的李爱梅说:“我的工作刚刚开始,但推广速度很快。周边的大棚户今年种植西红柿比较晚,根据授粉特点,年后会迎来用蜂量高峰,我会加倍努力,让小小的熊蜂完成我回馈家乡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