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错峰种植圣女果 亩均增收4万元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牛贵葆 赵营秋
1月5日,小寒时节,记者来到莘县大王寨镇西王庄村鼎侬果蔬生产基地采访,只见一辆辆蔬菜运输车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村民一个个春风满面、喜笑颜开,有的在大棚里采摘鲜红透亮的圣女果,有的在路边过磅、装箱、搬运上车。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双利自豪地说:“我们的圣女果,采取错峰种植方式,可以实现全年采摘,产品直供北京。”
西王庄村共有耕地2800多亩,鼎侬果蔬生产基地位于该村村南。这里原是废弃多年的窑坑,地下水又咸又涩,什么农作物都长不好。后来,刘双利创办了果蔬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680亩,在这片盐碱地上陆续建起148个果蔬大棚,并建起一座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的温室育苗大棚。此后,大棚里种上了圣女果,一年收两茬,每茬持续3个多月,亩产量7500公斤至10000公斤。
从全国范围来看,圣女果的种植基本都是在3月至9月,10月至第二年2月便进入“空档”期,上市时间比较集中。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圣女果大量上市时,价格较低,每公斤在4元左右,而到了冬季,20元一公斤也很难买到。
面对这一现状,从2016年开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刘双利带领全村人走上“一村一品”之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通过外出学习、市场调研、请教专家等方式,刘双利引导大家改变种植条件、转变种植方式、优化种植结构,逐渐填补了圣女果种植的“空档”期。刘双利告诉记者,合作社投资40多万元,打了550米深的机井,保证灌溉水温,满足了种植条件。但是,如果进行错峰种植,大棚内的温度也要保持在10℃—20℃。为此,合作社又在大棚上增铺了三层反光膜。另外,合作社还实施了种植、管理、技术、标准、采摘、销售“六统一”,并将果秧综合加工成生物有机肥后还田,使圣女果具有了稳定的品质和产量,全年供应市场成为现实。
“我今天摘了1000公斤,全都销往北京,价格是每公斤20元。”正在大棚里忙碌的西王庄村村民詹兰英开心地说,在合作社的帮助下,通过错峰种植,每亩大棚一年可增收4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