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曲艺发展现状调查

■ 刘爱萍 王亚博

曲艺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作为黄河、大运河两河交汇之地,当地的曲艺既有运河沿岸典型的北方码头文化特征,又具备黄河流域古朴醇厚的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两种风格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诞生了一大批具有典型两河相契风格的曲艺形式。在新时代传承好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对全市的曲艺发展现状进行一次深入调查势在必行,对于进一步传承好、发展好聊城曲艺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说到聊城曲艺,不管是聊城人还是外埠人士,不管是行里人还是曲艺爱好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临清。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元钧先生,就是在临清撂地演出、红极一时的,他将山东快书发扬光大,聊城临清也因此成为全国公认的山东快书的发祥地。

各种资料研究证实,临清是地方曲艺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临清运河文化的繁盛催生了山东快书、临清时调、临清琴曲、木板大鼓、犁铧大鼓等本地曲艺,除此之外,山东琴书、快板书、道情、落子、西河大鼓、河南坠子、评词、单弦、大鼓书、相声、二人转等20余种曾经活跃于临清的传统曲艺也得到长足发展。这些曲艺曲种,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贴近群众,各具风采。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曲艺品类逐渐成熟,不断焕发光彩。1994年11月,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塑像揭幕仪式和全国山东快书艺术研讨会在临清举行。1995年7月,全国山东快书培训班在临清举办。2004年5月,全国山东快书大奖赛在临清举办。高派山东快书传人高洪胜、孙镇业、刘洪滨等曲艺表演艺术家多次来临演出。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曾在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8年,中央民族乐团曾专程来临清,收集了大量临清琴曲资料。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张军还将琴曲《吴塌拉扛活》整理改编后发表在当时的《曲艺》刊物上。1957年,木板大鼓演员胡振明参加全省曲艺汇演并荣获三等奖。白妞、黑妞姐妹(即王小玉姊妹)创造出的犁铧大鼓的一种新调,先在临清唱红,后到济南明湖居演唱,曾在上世纪20年代与京津的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河北西河大鼓,同登北方曲坛,盛极一时。如今,曲艺在临清市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到全市的综合演出、主题晚会,小到某个学校的晚会、某个村居文化大院的文艺演出,曲艺节目都占据重要一席,成为群众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临清时调作为临清独有的代表性的曲艺种类,成为临清曲艺乃至聊城曲艺的重点曲种,其唱腔委婉软糯,既讲究节奏的清晰明快,又讲究旋律的平滑舒缓,把一段段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娓娓道来,既有鲁西地域特点,又融合了运河码头文化的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本文系2023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专项”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ZD2023061)〕

2023-10-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40684.html 1 聊城曲艺发展现状调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