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明实践效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 袁虎成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总要求,以文明实践所站为基础,以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志愿服务为抓手,不断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更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党建引领,汇聚民声,把准乡村文化振兴之脉。
道口铺街道党工委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全面铺开,研究制定全街道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街道、社区、村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文明实践所每月完成上级规定动作的同时,积极谋划自选动作,开展活动前征求群众意见,针对群众所需、所想、所思,通过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各类资源跨界流动和高效整合,开展相关文明实践活动,打响“聊·解民忧”品牌,为乡村文化振兴找准方向。
二、坚持增点扩面,广搭平台,夯实乡村文化振兴之基。
道口铺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建成“1+29+N”的组织体系矩阵,实现了所、站“五有”标准全覆盖。创建道口铺非遗博物馆、国防教育馆、创益园等多个特色文明实践基地,盘活利用“非遗”、红色文化、志愿服务等各类资源,构筑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进行宣传推介,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为乡村文化振兴夯实了基础。
三、坚持贴近群众,丰富载体,铸牢乡村文化振兴之魂。
坚持以群众意愿为方向,精准、常态、长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1+5+29+N”志愿服务体系。按照“综合+专业+特色”的思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七彩阳光志愿服务队、红道远航志愿服务队、葵花向阳志愿服务队、海棠花开志愿服务队。依托创益园,引入姜新田园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共计23个。开展“头头是道”“娓娓道来”“美‘道’指尖”“小戏小剧‘道’我家”“非遗喜鹊·飞进课堂”等10余项“道”系列志愿服务项目,立足省级非遗小镇优势,开展非遗相关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让群众真正从志愿活动中有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确保文明实践更加接地气,也更加入人心。
四、坚持创新活动,因人施策,做实乡村文化振兴之质。
按照“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文明实践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真正让党的思想、党的政策深入人心。以寻常百姓话,讲好“大道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文明实践结合典型榜样带动,举办“好婆婆好媳妇”等模范人物评选活动,突出典型示范,把群众请进来,让群众看得见、听得懂、信得过、愿参与、真点赞,取得了良好效果,助力文明乡风建设。做新“五种形式”,打造“道”系列创新品牌。立足黄河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依托自身的“非遗”厚家底儿,不断丰富“非遗”内涵、努力拓展“非遗”外延,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延续。
(作者系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党工委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